文 / 徐筱淇
訪談老師 / 峨眉國中 柯柏丞(好高)老師、羅珮雲老師
從新竹高鐵站往山上開了四十多分鐘的車,終於抵達了峨眉國中。峨眉國中是教育部核定的偏遠學校,在109年轉型竹苗區第一所公辦民營實驗國中。
走進峨眉國中二年級的教室裡,這節是柯柏丞(好高)老師與羅珮雲老師協同教學的數學課。課堂上,教室中的孩子分成了兩組,四個人盯著珮雲老師筆電上的教學影片看,有時候會把播放鍵往回拉,重複播放幾次;另一組則是各自寫著自己的練習題,好高老師輪流走到不同學生旁,給予個人指導。
過去,好高老師發現班上學生程度差異非常大,所以嘗試將個人化學習的精神導入課堂。最初嘗試在課堂上一對一指導學生,但後來發現,這樣的方式會花太多時間,所以目前與珮雲老師共同教學,依照學生的學習狀況分成兩組,讓學生在兩位老師的照顧下,依照不同的步調學習。
「我們只是希望引起學生興趣」
書本、老師、線上平台都只是輔助,好高老師說:「我們都只是希望引起學生興趣。」然而好高老師與珮雲老師都認為,讓學習意願低落的學生產生學習動機,是他們在推行個人化學習所遭遇的最大挫折。為了引起學生興趣,他們嘗試過小組合作討論,也嘗試讓學生實際動手畫圖等各式各樣的方法,他苦笑說:「這些都沒有用的時候,打擊是蠻大的。」
他提到,過去有位學生對所有的課程都沒有興趣,老師們只知道他喜歡機械操作,所以嘗試在課堂中加入機械操作的環節,但他仍舊對學習毫無興趣。不過後來發現,若是讓他協助同學,他的學習意願就會大大提升。所以好高老師認為,「引起學習動機」沒有一定的方法,老師只能不斷嘗試。
清楚課程的「目標」,再來思考最合適的「方法」
好高老師以自身的經驗分享,如果要將個人化學習導入課堂中,老師必須非常清楚課堂的「目標」,包括這個單元要上幾堂課、每節課要教到什麼進度,才能知道自己在課堂上想要做出的「差異化」是什麼。在好高老師教尺規作圖的數學課中,目標就是讓學生會使用尺跟圓規、學會如何畫圖,因此他做出差異化的方式是讓程度相近的同學在一起學習的「同質性分組」,這樣學習速度較快的同學,可以在老師給予簡單引導後,獨立向更進階的題型挑戰,老師就有時間陪進度較慢的學生練習。
「陪伴」是最沒有效率的,但也是必須做的
投入個人化學習一段時間的好高老師、珮雲老師都認為,長期來看,他們看到幾位學生發現自己可跟得上進度,開始願意嘗試學習,不再覺得「自己都不行」。改變是需要時間的,在這個過程中,老師陪伴學生可能不是一個「有效率」的方法,無法立刻看見學生的改變,但「老師的陪伴」卻能夠讓孩子持續相信自己,是最不可或缺的溫柔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