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孟庭
暑假代表著一個學年的結束,也是新學年的開始。面對新學年疫情下的種種不確定及不安,KIST 夥伴藉由「ONE KIST 共識營」相聚線上,重新聚焦理念與方向。
今年的共識營,首先邀請所有夥伴一起在線上做出「良師興國」宣示,為三天的研習開場,再由大家長方大哥為 KIST 文化脈絡做清楚的講解與梳理。課程設計則以新學年 KIST 希望刻意推動的兩件事——對話與觀議課——為主題,另外包涵 KIST 五大教學特色精進以及跨校學科共備。現在,讓我們透過課堂小助教做的觀課筆記,一窺今年共識營的課程吧!
一、觀議課
成長性思維之國中觀議課(授課講師:基金會執行長 吳明柱)
基金會執行長吳明柱(柱督)首先邀請老師分享觀議課的經驗、畏懼及擔憂,再分組討論觀議課的優缺點。其中,柱督使用觀議課對話卡帶領老師練習觀議課的要點,並透過擔任督學期間的經驗,分享幾個重要提醒:1) 用好奇的問法與其他老師互動,進而避免批判。2) 不急著下評論。3) 教學是動態的過程,重要的是專注當下,別急著讓教學與成果連結。4) 在觀課時可以選擇坐在教室的兩側,而非教室後方。教室兩側不僅可以近距離觀察學生在課程中的一舉一動,也可以降低被觀課老師的壓力。
💡KIST 老師回饋:謝謝柱督,我學到了可以使用對話卡,透過「提問或好奇探詢」的方式,給授課老師自主思維和回覆,這樣更容易達到課程整體往上的正向反應,也不至於在自說自話給對方建議的時候,導致雙方的面向模糊。
成長性思維之教練觀議課(授課講師:基金會顧問 周美蓉)
周美蓉主任帶領資歷超過 2 年以上的 KIST 老師,思考理想的觀課議課模式應該如何進行。除了看見教學者的亮點,讓教學者提升自我價值之外,也要在不傷害教學者的情況下給出專業指導與建議。
課堂中透過兩個影片欣賞與刻意練習,讓觀課者找到老師在教學時的亮點,並藉由好奇提問取代直接建議,引導教學者反思課程中的可改進之處,利用正向語言回應教學者。「關照教學者的情緒,重視個人的教學省思與發現問題!」、「有溫暖的互相照顧」,老師們一一寫下自己理想中的議課模式,讓觀議課不再只是冷冰冰的挑錯大會。
💡KIST 老師回饋:我很喜歡美蓉主任的課堂,讓我對於觀議課有更多的思考,過去兩年我都是那個被給予溫暖和支持的老師,現在也要努力成為可以給夥伴和自己鼓勵和支持的人!
二、對話練習
薩提爾工作坊(授課講師:學思達核心講師 李明融)
李明融老師由淺入深帶領老師們,從認識薩提爾的應對姿態與冰山理論展開,並多次分享自身在教學現場中的實際案例,讓老師們知道面對不同情境時能如何應對孩子,同時藉由影片案例請老師嘗試梳理師生衝突下的冰山,可以發現表象截然不同的兩人,在冰山深層的渴望、期待、認同接近一致。
「梳理冰山並不是要去評價他人,真正的目的是幫助我們開啟全面、立體的角度去看待衝突。」明融老師也不斷強調老師要擁有「穩定的內在」,透過回想生命中的愛之語、李崇建老師 6A 中的「欣賞自我」,強化教師的內心感受與自我價值,惟有安頓好自己,才能真正照顧孩子。
💡KIST 老師回饋:謝謝老師讓我們覺察及關照自己的內在情緒,進而在面對人事物能有所平靜的應對。有很大的充能和自我提醒,探索上重新感觸自己的感覺很棒。
提問技巧工作坊(授課講師:瑩光教育協會理事長 藍偉瑩)
藍偉瑩老師分享了課堂提問的關鍵,並帶領老師們思考課堂中關鍵理解的提取,進而引領孩子去發展思考歷程。
「我們都渴望答案,但首先要學會提問。」偉瑩老師一開始便帶領老師思考提問的用途以及重要性,提醒「提問」是為了幫助學生引導思考歷程而非誘答出正確答案。緊接著講師帶領老師去透過選擇一堂課,練習關鍵理解的提取及在課程中如何建構過程。偉瑩老師最後也提醒,提問最重要的不是引導到孩子去標準答案,更是去引發他們思考、好奇。
💡KIST 老師回饋:透過老師很多的舉例與說明,漸漸理解關鍵理解與關鍵提問的概念,最重要的是被提醒提問的目的為何?以終為始的思考,常保好奇,才能真正掌握學科本質。
偏鄉教育現場的觀點與對話(授課講師:五味屋創辦人 顧瑜君)
顧瑜君老師深耕於花蓮數年,帶著孩子共同經營五味屋,她在許多家庭的故事中看見了生命連結的契機。透過和 KIST 老師們對話,帶領 KIST 老師們重新反思與孩子的互動和老師的角色,並重新尋找與孩子生命連結的方式。
顧老師將老師追求目標的狀態比擬為射箭,談到如果有個平實的目標,較容易靠近孩子,而「如果瞄準靶心,就會簡化目標,但這樣會忽略人是很複雜的個體」,提醒老師們與孩子互動時,運用「草根模式」,意即找很小小的事情陪伴在孩子身邊一起做,懸置為師者專業的框架、用不同的視野看看孩子,進而能與孩子展開更深層的對話與連結。
💡KIST 老師回饋:很喜歡顧老師彈性調整課程,符應學員的需求。謝謝老師真摯的分享!感謝顧老師,提供從接應的角度,去看待每個逆境孩子的成長,也提醒要理解文化背後的形成因素。
班級經營之親師溝通(授課講師:基金會顧問 周美蓉、陳明)
周美蓉主任與陳明導演共同分享在班級經營時,與家長溝通的理念與方法。陳明導演提到班級經營如同生態系統,需像花朵一樣將訊息以對方相應的頻率傳遞出去,才能達到溝通的目的。然而溝通過程必須有耐心、願意花時間傾聽,讓家長能自由陳述其需求後,老師才有機會抓住家長與孩子的需要,甚至看見在需要背後的渴望與期待。
課程中也透過課前搜集老師的實際親師溝通案例,以分組討論邀請大家重新思考不同案例的應對方式。其中,當大家討論到「家長有自己的生命議題,還沒長出能夠支持孩子的力量」時,美蓉主任和陳明導演鼓勵大家:「用平等的關係去鼓勵家長、看見家長的優點,讓家長長出內在的自我能量」、「用更多的同理和傾聽,讓家長先肯定自己」。透過不斷反思與刻意練習,老師們期望著開學後,能和家長建立出更穩健的溝通關係。
💡KIST 老師回饋:謝謝陳導和美蓉主任主動與被動的安排,給我在親師溝通上很多的反思。陳導帶著大家拉高視野重新看待教學日常裡的問題,美蓉主任重新提醒我要看見家長背後的需求。最打動我的是美蓉主任無意間的一句:「不要太自責!」,也給老師很大的力量!
成長型語言(授課教師:基金會專案教師 胡茵)
本課程由胡茵老師帶領大家認識成長性思維,並透過實際案例練習如何在教學中實踐。胡茵老師首先說明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的不同,隨後帶領老師們回想過往與孩子卡住的對話經驗,再透過小組的成長型提問練習,分別討論出如何在成長型思維下幫助孩子建立支持網、給予成功機會:「我們試試看,一起踏出去一步就好。」「我們已經達到__,下一步我們可以挑戰__。」
最後胡茵老師也提醒,品格和成長型思維沒辦法解決所有的教育困境,但會是使老師與孩子們不斷成長的最有力推進器。
💡KIST 老師回饋:能透過胡茵的提問,和夥伴們彼此的對話與澄清,更理解成長型語言的意義與如何融入教學之中。課堂節奏緊湊,講述、思考、討論的比例拿捏非常適當,很是受用。
三、KIST 教學特色精進
隨身攜帶的氧氣罩——SEL(授課講師:花蓮縣三民國中校長 林國源)
林國源校長帶領老師從自身的憤怒經驗開始,認識情緒變化三角。接著以「體育班學生到底可不可以參加技藝班?」為題,讓老師們討論案例中的多元視角、觀點取替、行動方案。最終透過世界銀行小學學習單,反思不同年齡的孩子,應該學習的 SEL 課題與成效。
其中一位老師分享在教學現場的覺察:「SEL 藏在生活當中,是我們每天日常中的挑戰,練習情緒的覺察需要回到自己身上。」正呼應國源校長所說:「我們要帶領孩子成為有 SEL 素養的人,清楚知道『情緒、關係、選擇』,能夠為自已負責。」
💡KIST 老師回饋:感謝國源校長的帶領,從情緒開始切入剖析,進入到回歸生命本來面貌的開放性,對 SEL 有不一樣的看見。後半段介紹世界銀行的教材,從自我覺察到教學活動,對 SEL 在教學上的可能運作有更具體的想法。
打造一所我們共同理想的學校|PBL 融入校本課程(授課講師:台北市興雅國中退休教師 林淑媛)
林淑媛老師首先介紹 PBL 教學法的演進,進而帶入 PBL 的教學策略,同時介紹不同的評量方法與特點,並以其中一位參加老師所提供的教案——泡泡魔法師——為例子,邀請大家根據自己學校的本位課程設計評量規準。
最後淑媛老師也提醒,校本課程導向需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學生的體驗學習,並發揮學校獨特的創新、品牌及形象。與此同時,也要將社區資本轉化為課堂資本,不再將教學侷限在教室場域,應該延伸擴大至社區關懷,連結地方性。
💡KIST 老師回饋:雖課堂時間很短,但是藉由實例和實作,我們更理解以 PBL 為導向的評量方式如何實施,很讚!
品格廚房(授課講師:雲林縣拯民國小教師 陳安怡、林詩穎)
陳安怡老師和林詩穎老師透過分享品格教育的經驗、介紹三種不同的品格課模式、小組案例討論以及換組反饋的模式,帶領老師思考如何將品格教育應用在日常教學中。
在小組案例討論中,貼近教育現場的情境設計,不僅可以看見不同老師在品格教育上的多元切入點,大家集思廣益出的教學設計也能夠應用在外來的教學中。課程最後,兩位講師也提出了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品格好的老師,才能教授品格嗎?」是與否兩種答案都有老師選擇,而 Google Meet 訊息串中有老師回應到:「能夠察覺自己品格不夠好的老師,往往因為會反思讓自己變得更好。」或許我們並非完美,但是我們願意與孩子一同接納自己的不足,並成長進步。
💡KIST 老師回饋:兩位講師流程呈現很清楚、案例也很貼近我們的日常,很好討論,不足之處也請他人提出好奇處,供我們再思考如何操作會更好。
四、跨校學科共備
國小國語共備(授課講師:台北市光復國小教師 黃彩霞、楊雅芬)
黃彩霞老師及楊雅芬老師分別以中低年級的學思達課程實施經驗,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引導 KIST 老師進入學思達的教學課程領域。雅芬老師提出了學思達寫作關鍵,除了需帶領學生做第一步的事實介紹,也要適時指引學生在想像上,書寫下事實感受度,最後才讓學生寫下事件的心得。彩霞老師提到,學思達的教學過程,一定都是在課堂內完成,盡可能不要讓學生將作業帶回家裡施作,避免因家庭背景的文化資本不同,而造成在學思達過程的吸收產生的極大落差。
最後課召哲緯老師則透過分組討論,帶領大家討論學思達運用於各自學校內所遭遇的困境,再透過交流與分享,討論出可行的解決方案,為新學年的課程設計一起做出最好的準備!
💡KIST 老師回饋:共同備課才能打破教室孤島的慣性,鍛鍊成長型思維才能讓自己從挫折中不斷成長!
國中國文共備(授課講師:南投縣爽文國中教師 王政忠 )
政忠老師透過 2018 年PISA 的閱讀樣本試題,說明紙本閱讀與數位閱讀之間的差異,但卻又相輔相成的形成閱讀能力,是這個世代的孩子都必須具備的素養。而透過 MAPS 教學法,包含圖像的呈現、提問的層次、多元跨域發表形式建立其孩子的學習鷹架,能有效地幫助孩子培養閱讀能力與素養。
💡 KIST 老師回饋:謝謝政忠老師今天的分享,讓我更有系統地擷取三層次提問的細節,也讓我對於自己國文科的教學有新的任務和挑戰。
國中英文共備(授課講師:高雄市右昌國中教師 林健豐)
健豐老師透過角色扮演,邀請 KIST 老師擔任學生,分享如何在英文課堂中實施差異化教學,並一步一步為孩子的學習搭建鷹架。健豐老師分別分享英文單字和英文課文的引導方式,讓學生在學習過程建立成就感和自信,願意開口說英文。英文單字以 Present、Practice、Produce 步驟依序進行,老師首先拆開音節讀給學生聽(Present),接著讓學生看圖片說英文和聽英文拼字(Practice),最後將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分群,依照學習程度安排英文單字任務(Produce)。而課文則以 Look and say > 課文動畫 > 老師帶讀 > 電子書,讓學生逐步熟悉課文內容,並反覆朗讀深化學習。
💡KIST 老師回饋:學習到很多和孩子互動的教學技巧,課堂中為學生建立自信和成就感是非常重要的。希望能持續共備,發展差異化閱讀教學模式。
國中數學共備(授課講師:新北市新泰國中教師 劉繼文)
繼文老師以 QTIDWTFTA(Question that I don’t want to forget to ask.)為主題,與夥伴們分享在數學科上如何提問。繼文老師將提問分為兩大類型,包含「紙上談兵」與「實際作戰」,並實際以數學題說明學生常見迷思問題與老師如何從問題產生提問。共備期間,KIST 老師相互分享該題自己會如何向學生提問以及容易混淆的觀念,從提問延伸到如何澄清觀念,在交流的過程幫助彼此增能。
💡KIST 老師回饋:用熱情感染彼此,用分享增加經驗與能力。期待新學年與新舊夥伴激起更多討論的火花!
國小 / 國中自然共備(授課講師:台北市龍山國中教師 鄭志鵬)
志鵬老師帶領大家一起檢視自然科學領域評量的目標是屬於哪一項學習表現。學習表現中的探究能力總共分為八個子項目:想像創造、推理論證、批判思辨、建立模型、觀察與定題、計畫與執行、分析與發現和討論與傳達。志鵬老師透過帶領大家解析 110 國自然會考題目的方式,讓老師們一邊動腦解題目,一邊討論與分析題中所涵括的學習表現項目為何。除此之外,志鵬老師也無私地分享自己所架設的國中自然學習評量設計網站,內容即是依照上述所說的學習表現作為分類依據,列出所對應的評量試題,展現多元的評量形式。
💡KIST 老師回饋:更清楚會考大方向,更確認教學方式必須改變,以因應教改新課綱的方向。透過共備可以激盪出不同的想法、可以彼此協助遇到的困難。
這次的共識營,即便最高曾多達 13 堂平行課堂,所有 KIST 夥伴仍跨越線上研習的挑戰與距離,在兩天半的時間內,於不同課堂中順利轉移、抓緊機會學習。許多 KIST 夥伴回饋,其中的關鍵點,應在於這次共識營更有「人味」了,不僅共備時間有許多課召刻意地做 team building,建立正向團隊氛圍;課程中大量討論、講師與老師之間來回的對話,亦關照到了老師的身心靈,似乎在其他夥伴身上也看見了自己的脆弱與不安,進而強化了夥伴之間互相陪伴、打群架的力量,也找到新學期繼續努力的復原力及動力。
無論 110 學年等著我們的是更多挑戰或驚喜,相信經過共識營後所有 KIST 夥伴們已經裝好子彈,準備好將兩天半的所學發揮、延續到新學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