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悅寧
作為一個過去在體制內鄉村小校的代理老師,我記得那些疲憊不堪、心悸到天亮,更別提種種自我懷疑後留下的眼淚。比起這些,更無力的是大家只是日復一日地過日子;只是一昧地做各種成果;只是一昧的看見孩子表層的問題而非耐心陪伴去找尋問題背後的根源。漸漸地,我迷失在這個無止盡、重複循環的漩渦裡。
即便如此,我沒有想過要放棄這群孩子,畢竟我來到鄉村,是為了這群孩子而來的。「沒有問題的孩子,只有被問題圍繞的孩子。」這是我在 K Camp 最印象深刻的一句話,但身為一個老師,我卻沒有辦法幫助孩子解決所有的問題,因而感到深深的無力。
成為 KISTer 的契機
在一次機緣下,KIST 的夥伴聽見了我在教育現場的困難,分享給我世界銀行的情緒教育教材,告訴我 KIST 學校在推動 SEL 課程,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到 KIST。
我在非 KIST 的學校做著 KIST 老師會做的事,當我們有一些事情需要討論,我會請孩子到教室後方木板圍圈討論;當孩子不知道訂正的意義,我做了努力的證明,讓孩子可以看見自己為了學習累積的一切努力;當我使用出場券時,孩子告訴我:「老師但我不想進場呀!」;當孩子學習成長型思維時,我也跟著孩子一起練習。慢慢地,我才知道,也許我沒辦法解決所有問題,可是我可以陪著孩子一起找到問題,做我能力所及的事,儘管只有一個人,被視為異類,我還是堅持著。依循著 KIST 的軌跡,讓我真的好好奇在 KIST 學校,大家都會習以為常做著這些事情嗎?KIST 學校是什麼樣的呢?我就這樣被指引著,走進了 KIST。
成為 KISTer 之路
經歷了漫漫一年,我成為了雲林縣虎尾鎮拯民國小的其中一份子,正式進到了 KIST 的大家庭。為了幫助新進老師更好的理解 KIST 精神,每年基金會暑假都會舉辦 K Camp,從文化力、學習力,最後再到品格力,層層脈絡幫助我很好的理解,過程中能聽到每位 KIST 老師分享,例如:如何營造成長型思維的班級佈置,以及帶入文化回應的課程設計等,最喜歡的莫過於看見老師帶動孩子建立品格的過程,讓我能學會以不同的角度去看到以前面對的重重難關,例如孩子的行為問題很多時候可能是孩子選擇的解決方案,因為沒有大人教會他該如何去面對、解決與放下那些問題。
K Camp 結束後,緊接著迎接共識營的到來,看見那群在螢幕裡的老師們走到自己的眼前,像極了一群偶像在我面前,內心的激動無法言語,很開心基金會能安排這段不分彼此資歷一起學習的日子。覺得比較特別的是,我能從共識營感受到 KIST 是一直不斷添進活水的,為了教育而繼續向前滾動,今年共識營的 AEE 課程設計實作,提供老師更有系統的設計課程。另外,在各領域的跨校共備中,實際操作學思達的教學法後,可以理解為什麼學生的閱讀能力會大幅上升,有滿滿的收穫。共識營讓我充飽了電、裝備了新武器,可以繼續去奮鬥。
正式進入 KIST 學校
一路到入校共備的這段日子,緊湊卻不失軟性,郁杏校長也十分鼓勵新進老師能夠勇於發表自己的想法,這跟過去皆身為同事但依然被威權打壓不被尊重的感受相差甚遠。為了幫助新進老師更好的適應環境,KIST 建立 Mentor 制度,我的Mentor 是婉榕老師,婉榕在共識營總是很真誠的關心我們,共備週也能有效率的一起討論出未來合作的模式與期待,就像阿拉丁般實現我們的心願,真的好神奇!來到拯民國小的每一天我都在細細感受,我感受到所有我對教育的美好想像在這裡似乎一切都有可能實現,深深的覺得自己好幸福呢!
浸潤在 KIST 文化中的這段日子,讓我盼望著每一天快點到來,我迫不及待想見到孩子,迫不及待想要在課堂上,迫不及待能跟這群老師一起打群架。期待自己成為一位百分百的 KIST 老師。
如果說 2030 OECD 最終的教育目標在於以幸福為最終目標,那就期盼每一位來到 KIST 工作的夥伴都能成為教育現場最幸福的老師。
來到這裡不是偶然,是必然,一群對教育有共同願景的老師的加入,加上一群願意為孩子共好的老師們,讓我相信新新之火們,總有一天可以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