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采榆
訪談對象/雲林縣立樟湖生態國中小老師 楊筑鈞
走進702教室,學生在台上以簡報介紹高山植物的特色,表情略顯緊張羞澀,而台下的筑鈞老師則以溫暖笑容,為這些初上台的學生鼓勵打氣。目前擔任導師的筑鈞老師,期待課堂上學生能有更多的參與,而不只是單純只有講課的形式,因此,她選擇了 KIST 樟湖生態國中小作為實現自己教育理念的場域。
四季課程:鼓勵孩子放下課本,走到外面的世界
詢問到自然、生態知識,是如何結合課程設計時,筑鈞老師笑著說:「一開始以為生態學校是指環境保護,但學校卻使用很多塑膠垃圾袋,讓我困惑很久。」原來生態學校,並不是指學校本身力行環保減塑觀念,而是希望孩子在學校所提供的環境中,可以學習到課本所沒有的生態知識,並成為他們帶的走的能力。
樟湖生態國中小擁有獨特的校本四季課程:春天的原鄉專題研究、夏季的自主服務旅行、秋季的百岳登頂,與冬季的單車挑戰。筑鈞老師強調:「四季課程不只是讓學生『出門』,更重要的是他們行前的討論、研究,還有簡報製作及報告。」老師帶領學生思考「為什麼山上產茶葉?」、「去合歡山可能會看到哪些植物?」、「這些植物為什麼可以生長在高山上?」等問題,鼓勵學生大膽提出疑問,並自發地找資料佐證想法。從中培養學生合作、規劃及社交能力,也透過這些活動不斷挑戰孩子們的極限,使他們能夠在過程中收穫並成長。
在四季課程裡,筑鈞老師印象最深的一門課,是去年的夏季課程──「挺醫護顧小農」。在疫情的突襲下,原本的自助旅行被迫終止,但筑鈞老師仍鼓舞學生們:「在嚴峻、危急的時候,有能力的人更應該站出來幫助其他人。」當時古坑鄉的咖啡豆在疫情影響下滯銷,老師與學生們決定透過募款,將咖啡豆送給忙碌奉獻的醫護人員。筑鈞老師集結班級的力量,由學生自行認領工作,如架設粉絲專頁、畫插圖、發文宣傳、寄送咖啡豆等,不間斷地利用訊息討論進行修正,讓老師都笑說:「他們反而比上課還認真、積極。」這次的課程引起廣大迴響,來自醫護人員的感謝影片,以及粉專出乎意料地湧入民眾的稱讚與支持,讓老師欣慰的同時,也使學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被肯定,相信他們未來會走的更堅定與善良。
接應孩子的情緒與發展 KIST 品格力
除了例行的教學,筑鈞老師更重視孩子的品格力養成。進入班級的第一件事,是請學生們圍圈坐下,討論近期時事及如何以品格力做延伸。例如球類比賽,筑鈞老師會邀請學生一同討論,「在球賽中可能發生的衝突」、「比分輸的時候,大家的心態會是什麼」及「該如何調適,處理這些情緒」。
陪伴這群孩子找尋自信及學習情緒管理,也是筑鈞老師的日常。老師談到,他曾遇過一個個案學生,內心充斥著對自己的負面想法,對於人生沒有任何期待,需要時常接應他的情緒。在了解狀況後,筑鈞老師嘗試重建他的自尊與信心,透過活動,老師引導學生看見自己的優點,也因為看見自己未來有不一樣的機會,讓學生下定決心要調整狀態。
筑鈞老師的生活圍繞著這群孩子,陪伴他們在挫折中成長,也與他們一同分享美好的事。老師提到:「有次為了簡報發表,與學生們在放學後留下來練習,因為學生第一次體驗學校晚上的涼風,看到山上美麗的夜景,興奮地又蹦又跳的樣子,真的很單純、很可愛。」筑鈞老師期盼這群孩子能夠被溫柔地接住,找到自己的價值,在所擅長、喜愛的領域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