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茵、賴柔均
繼 2022 年 12 月至美國 HTH(High Tech High)學校,以及 2023 年 4 月至美國 KIPP(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參訪後,KIST 聯盟在「PBL(Project based learning)專案與問題導向學習」、「教師增能與支持系統」、「教材開發」及「組織溝通與營運」等領域已有重要的優化方向,並於 111 至 112 學年落地執行。
歷經三次讀書會先行認識 HTH 及 KIPP 體系學校的特色,並聚焦本次參訪的學習與觀察重點,2023 年 10 月,由 KIST、TFT、均一、研華等 4 個基金會所組成的參訪團隊再次前往美國 HTH 學校及 KIPP 學校,除了讓不同的夥伴看見這兩種體系的學校文化,亦期待針對 HTH 學校如何設計 PBL 課程,以及 KIPP 學校如何為老師、孩子打造友善且高效能的學習場域,能有更深入的體驗與探究。
讓孩子成為未來的開創者 —— HTH 學校
HTH 學校課程以 PBL 為主,重視跨領域能力培養,學科只有讀寫、數學、社會、科學。HTH 重視學生學習歷程與產出展示,學校中的所有空間,都是學生專案產出歷程的各種作品,從微觀的學習單書寫,到全班共創的作品展現,串聯著學科核心概念、引導專題與學習發展的核心問題,與學生應具備 6 項能力: 批判性思考、問題解決、互動溝通、自我指引學習、專業知識理解、團隊合作與學術思維。
(歡迎回顧 2022 年 12 月的 HTH 學校參訪之旅文章記錄:美國 HTH 學校參訪之旅:永遠從跟學生有關開始)
在兩天的 HTH 學校參訪中,主持人 Rosemarie 用四個社群文化進行開場,希望我們在接下來兩天能練習這些文化:「活在當下並且照顧好自己」、「擁抱玩耍和歡樂的可能」、「勇敢踏出舒適圈」、「試著理解他人」,從這四個社群文化的介紹,便可以強烈感受 HTH 對於自我與他人的重視,而這四個社群文化也不斷圍繞在兩天的討論中。
在入校參訪前,主持人介紹四個 HTH 設計原則,並提供一張表格作為待會觀察的紀錄。
- 平等:多元的師生組成背景,讓每個學生都能發揮潛能,確保學生都有上大學的機會。
- 個人化:透過小班教學、家訪和諮詢時間,師生建立互信互賴的合作關係。
- 真實作品:強調腦、心、手的整合,每項專案作品都與學生、老師和真實世界相關。透過田野調查、社區服務、實習、諮詢外部專家等方式串連學習與真實世界。
- 合作設計:課程與專案都仰賴師師、師生的合作,學生不只是課程參與者,而是專案設計合作夥伴。
參訪歷程中,主持人設計了關鍵提問:「轉化學習社群存在哪些條件?」這要從轉化學習經驗開始說起,轉化學習經驗簡單來說,就是讓你產生改變的學習經驗。主持人以爸媽教會他如何換盆的生活經驗作為舉例,從「發現植物生長空間不足」到「原來換盆是這樣操作」的歷程,希望我們思考在我們過往的歷程裡,哪些屬於轉化學習經驗?並且歸納這些轉化學習經驗裡頭包含哪些元素,像是:自己動手操作、有督導或教練的角色、即時回饋等等。
而 HTH 學校老師是如何構想 PBL 課程的呢?以一位中學老師構想他的課程為例,開始一個專案前,有幾個思考點:
➊ 我希望學生學會的學科知識內容有哪些?
➋ 我希望學生在當中發展的非認知能力有哪些?
➌ 我希望學生在整個專案歷程思考的核心問題是什麼?
➍ 我期待學生能透過作品呈現/表達什麼?
➎ 我的學生在現階段發展有哪些特性?
➏ 我的學生有哪些興趣或學習方式的偏好?
➐ 我要透過哪些多元媒材與資源促進學習?
➑ 我需要和哪些機構、個人協作促成專案進行?
專案名稱:「真理、正義和美國夢」
基本問題:我們為何而戰?
延伸問題:當面對不公正時,我的韌性和抵抗力長什麼樣子,聽起來&感覺如何?
年級:八年級
核心內容:一戰、二戰、人權運動(人文社會)
相關媒材:漫畫、海報、口頭詩歌表演藝術等
合作對象:幼兒園學生、口頭詩歌表演工作者、美術老師
以上面這個專案來說,這名人文科的老師希望八年級學生認識一戰、二戰、人權運動,而這些美國歷史反應了「為某件在乎的事而戰」的概念。因此老師設定的提問是「我們為何而戰?」學生理解了戰爭時期人們的選擇,也連結到學生想要在現今世界捍衛的事物。這個命題的巧妙之處不僅扣連學科主軸,同時也反應了青春期學生內在總是鼓動著反抗、叛逆的狀態。當我們了解學生的發展,藉著專案學習的設計讓這股叛逆有地方發揮,便能將國中生的躁動轉化為改變世界的能量。
為了幫助學生在最終專案作品中呈現自己為何而戰,過程中需要先讓學生認識表達想法的多元形式,像是海報、漫畫、圖文小說、口語詩歌藝術等,老師會選擇這些形式有幾個考量:
➊ 學生的喜好(學生喜歡圖像小說)
➋ 資源的連結(有朋友在做口語詩歌藝術、和藝術老師協作海報等等)
➌ 相關研究調查(二戰時期漫畫被作為一種宣傳工具)
接著從各種形式中找到與主題切合的素材,然後思考在每種媒材底下,學生可以哪些小專案作為歷程性的練習。例如:大家一起閱讀二戰時期的漫畫,並且和幼兒園學生合作,以幼兒園小孩為主角(因為他們喜歡漫威英雄)替他們繪製主題漫畫。過程中學生必須經常與他們的顧客(幼兒園學生)對焦,練習溝通、修正作品的耐心和為成果堅持的態度。或是大家一起解析二戰時期的海報,並思考自己要為什麼發聲。像是:海洋生態保育、資源回收、受教權等等,接著將發聲主題製成海報。總體來說,專題式學習不只是為了產出某個漂亮的成品,而是透過縝密的設計和協作,讓學生在真實世界裡學習。
以嚴謹教學翻轉孩子未來 —— KIPP 學校
KIPP 學校的學生主要是相對弱勢的孩子,學校的目標在於提升孩子的基本能力,期待孩子能夠有上大學的能力。為了有效能的建立基本能力,KIPP 各學校使用統一教材,教材包含:教師手冊、教學指引、學習單、課程入場卷及出場卷,且因為有統一規劃好的入、出場卷,則在「數據驅動教學(Data-Driven Instruction, DDI)」的部分就可以很容易且明確的追蹤到每一位學生哪裡沒學好,並進行策略性重教。
而繼今年 4 月的 KIPP 學校參訪後,這次參訪針對「觀議課」及「教練對話」上有更多的啟發。
(歡迎回顧 2023 年 4 月的 KIPP 學校參訪之旅文章記錄:美國 KIPP 學校參訪之旅:為 KIST 2.0 埋下種子)
▷What|進入教室觀課,作為教練我該看什麼?
如果你教練的對象是新手夥伴,那麼建議可以順著GBF 90天,在班級經營與嚴謹教學兩面向提供的次序進行觀察。當老師在第一項達標,你才進到第二項,這樣可以確保教練和老師一次只專注一個改進重點。另一個提醒是,教練系統是一個循環,而且從「共備」開始。當你在觀課前和老師一起內化教學設計,能確保教學設計的品質,同時也能預先設定觀課焦點,讓雙方都更明確知道觀課的重心。
▷How|和老師議課時,我該談什麼?
議課的目的是要讓授課者透過教練提供的客觀事實,進行覺察、反思並制定後續行動進行修正,簡單來說議課可包含以下幾個步驟:
➊ 點出優勢和進步
➋ 針對觀課重點提供客觀資料
➌ 授課老師針對上述觀察分享想法、當時的作法
➍ 教練示範調整的版本(或提供相關素材)
➎ 授課老師比較兩個版本的差異和發現
➏ 教練和老師一起將待練習的策略拆分成具體步驟
➐ 訂定下次觀課時間與希望被提醒的方式
而讓這一切更流暢進行的開頭是「關係建立」。當我們以亮點優勢、老師已經做到的事情開頭,通常會為這段對話帶來好的開始,接著針對你的觀課焦點提供客觀資料,請老師分享當時的想法、作法,教練示範調整的版本,請老師比對自己的版本和教練版本之間的差異性,最後和老師一起設定行動步驟,也就是為了在下一堂課練習某項策略,具體而言我可以執行的 2 – 3 個步驟例如:我要練習的策略是「明確指令」,拆成 2 個步驟可能是:
➊ 確保我的指令在5個字以內說完。
➋ 說完指令後用眼神掃描全班學生,確保大家做到100%。
接著和老師預約下次觀課時間,在下次觀課時,你的重點將會擺在上述兩個步驟,當老師忘記或還沒做到時,教練可以適時在課堂上提醒老師,因此在對話結束前和老師達成提醒協議也很重要,例如:用手勢提醒、走到我耳邊提醒等等,這樣少量多餐的方式能讓教學基本盤走得扎實。
▷延伸|行動步驟是教練說了算,還是老師自己擬定?
當你教練的對象是新手老師,通常他們對於教學策略的掌握可能不那麼熟悉。這個時候教練可以提供幾個步驟作為參考,再依照老師的狀態進行微調。當你教練的對象是熟手老師,他們對於教學策略的掌握相對高,只是忘記在課堂上實施。在這個情況下,教練便可以邀請熟手老師自己說出行動步驟。
共同的信念 —— 在乎且期待
相信 KIPP 與 HTH 兩種體系所培養出的學生一定會具備有所不同的特質,即使要將其教學系統導入到台灣教育,台灣教育也因為有自己的脈絡和文化,而可能產生截然不同的成果。但這當中還是有很多共同注重的生命本質,就是讓學生知道自己被在乎、被期待。在乎他身為一個人可能會面臨的困境、期待他透過學習找到自己的力量來突破這些困境。然而當土壤、空氣、水準備好了,生命會找出他自己該有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