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書卉
誠致教育基金會相信幼兒教育是孩子重要的墊腳石,因此積極將 KIST 聯盟內國小附幼轉型為蒙特梭利幼兒園,透過寒暑假的蒙特梭利教師培訓,期待給學齡前的孩子更多開展天賦的機會。在 113 年 1 月的蒙特梭利寒訓研習中,除了吸引到 KIST 聯盟內三民國小、光榮國小、桃源國小、仙草國小的附設幼兒園老師、主任參與,還有多位台東縣的幼兒園老師一同在三天的研習中認識蒙特梭利。
蒙特梭利十分強調利用感官刺激讓孩童在日常中增強認知功能,藉此建立孩童對自身文化和語言的認識。此次寒訓邀請到游騰鑑講師 1 以「感官、文化、語文」三大領域為主軸,結合理論介紹和相關教具操作,並補充教室觀察技巧,落實 KIST 聯盟以「品格力、學習力、文化力」為核心的教育理念,在三天的課程中,老師們結合三大領域的教具使用,並透過觀察紀錄的撰寫,練習了解學生的發展程度與需求。
利用感官教具陪伴孩子探索世界
0-6 歲孩子認識世界的方式仰賴感官刺激,因此在蒙特梭利的教室裡有許多教具能夠讓孩子運用視覺、聽覺、觸覺完成任務,此次研習講師即透過「音感鐘」的實作練習,讓參與的老師們操作基礎的音調配對和進階的音調排序,透過多次的聆聽和辨認,讓孩子慢慢熟悉每個音調的聲響,進而增加音感與聽覺敏銳度。
視覺是孩子在生活裡最直接認識新事物的方式,因此蒙特梭利教室中含有許多顏色、尺寸與形狀不同的教具,不同重量與材質的觸覺教具也能讓孩子有更多元感受。在各項視覺與觸覺教具的實作中,講師搭配語文的三階段學習法:命名、識別和發音,讓孩子在接觸感官刺激的同時,認識「大、小、比較輕、比較重」等辭彙,連結感受與文字,協助孩子精準且直接的用感官探索語言世界。
為孩子建立「有意義」的教室環境與教室語言
蒙特梭利的教室裡處處充滿巧思,老師會透過各項教室布置來培養孩子不同面向的能力。講師以自己的蒙特梭利教室為例,使用花色相異的收納袋是為了培養孩子色彩搭配的美感;將教具放在不同形狀的托盤上不但能讓孩子認識形狀,也更好分辨教具的家;黃光與白光的使用可以讓孩子感受不同的氛圍,如此簡單且有極大彈性的教室環境是學習悄悄發生的重要場域。
除了環境的布置外,教室裡老師與孩子溝通時使用的語言,也能夠將深厚的文化背景轉化在孩子的學習中。比如在原住民部落的幼兒園,如果想請孩子小聲講話時,可以用獵人的行動比喻:「獵人在山林間會怎麼說話呢?獵人受傷時會大聲呼救、打獵時就要小聲才不會嚇到獵物喔!」透過文化中常見的人物、事件、物品和孩子溝通,可以讓教室裡增加更多正向語言,也讓孩子更願意打開心房。
老師如何成為好的觀察者?
幼童各方面的發展隨著年齡逐漸成熟,蒙特梭利的老師會透過觀察孩子使用教具、完成任務的過程,發現孩子的天賦或看見孩子需要幫助的地方。觀察的重要性來自於即時修正並試圖找到更適合孩子的學習方式。講師在課堂中說道:「我們關心的是過程怎麼了,而不是結果如何,因為過程適時的調整後,最好的結果一定會出現。」每個孩子皆是特別的存在,而老師細心的觀察能發現並呵護孩子的閃光點。
老師在學校內總是肩負多項任務,然而蒙特梭利教室內的觀察仰賴觀察者的身心靈投入,因此老師在觀察時需將與孩子無關的事情擱置,詳實地記錄觀察的當下,並在幾次的觀察後,整理觀察紀錄以看見孩子的發展趨勢,相信老師透過心無旁騖的觀察和調整,便可以成為孩子探索世界時最溫暖的陪伴者。
用感官探索世界是孩子的本能,與孩子一同探索的過程裡,老師從教具操作、環境設置到觀察紀錄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在蒙特梭利老師的陪伴下,相信孩子們的天賦能更自在的展現,為教育帶來更多可能性!
1 國際蒙特梭利協會(AMI) 0-3 歲與 3-6 歲認證合格教師、同時也是台灣第一位 3-6 歲階段培訓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