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林妤慈
謝謝輝誠老師以及學思達夥伴的協助,很榮幸能邀請到台灣薩提爾推手——李崇建老師,分別在嘉義及台北舉辦兩場為期三天的薩提爾工作坊,帶領 KIST 夥伴暫離學校的紛擾,利用三天的時間與自己連結。
先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好學生
工作坊一開始,崇建老師好奇 KIST 老師參加工作坊想獲得什麼,也好奇老師們平常都是如何照顧自己,現場鴉雀無聲,一片靜默。「我們多久沒有和自己連結了?」崇建老師分享,在從小到大的成長經驗中,父母總是壓抑孩子的情緒,當孩子落淚時會告訴他們不要難過、當孩子感到生氣時會告訴他們不許胡鬧,漸漸地孩子收起了自己的情緒,不再與自己連結。
於是崇建老師為 KIST 老師送上一份邀請,在這三天工作坊練習專注於當下,用深呼吸感受此刻的內在的感受,重新找回與自己的連結。內在感受會不斷影響著我們外在的狀態和應對,身為一位偏鄉老師,面對到的是更為複雜的教學現場,若要以和諧一致的姿態讓孩子感受到被接納和同理,老師的首要任務要先學會覺察感受、照顧好自己。
應對姿態是冰山的表層,每個行為背後藏著期待與渴望
薩提爾女士認為每個人都是一座冰山,外在行為僅是冰山一角,應對姿態是我們唯一在冰山看得見的部分,而大部分藏在水平面底下的是我們的內在,包含感受、觀點、期待、渴望和自我。孩子不願意寫功課、總是在課堂調皮搗蛋⋯⋯孩子內在的「感受」可能是難過和生氣,他的「觀點」或許是覺得自己不被重視,他「渴望」的也許是父母或老師能多關心他。崇建老師帶領 KIST 老師們認識薩提爾的冰山理論,藉由認識冰山理論,讓老師在處理孩子的問題時,可以停下來想想,孩子的冰山下可能深藏了不同的期待和渴望,進而陪伴孩子的情緒,深層處理行為背後複雜的訊息。
應對姿態以「系統」存在,孩子深受家庭成員的應對姿態影響
在人與人的對話中,討好、指責、超理智和打岔是四種常見的應對姿態,為了求生存,我們不經意的展現這四種應對姿態,然而應對姿態常以「系統」存在,意指個人所展現的應對都與家庭成員的應對有關,例如父母的應對間接影響孩子的狀態。崇建老師邀請老師們重現家中爭執的對話,並剖析對話的應對姿態,運用身體的雕塑來呈現。看著兩位扮演夫妻的老師不斷跪下(討好)、手指對方(指責)、雙手抱胸(超理智)和背對(打岔),連續的「家庭舞步」讓台下老師們笑聲連連,也驚呼每一句對話都藏有不同的應對姿態,而要表達出和諧的姿態則需要透過不斷練習。
少問「為什麼」,展開好奇心對話
當孩子犯錯、有情緒時,老師們時常踩入提問的慣行地雷,以至於無法深入談話,理解孩子冰山的背後發生了什麼事。崇建老師帶領 KIST 老師練習以好奇心及客觀事實出發的提問,此對話原則包括不問為什麼、不引導至自己的期待、不和孩子說道理、避免直接給答案(老師們這才發現不踩地雷的問話好難呀!)。假設上課中發現孩子在睡覺,老師可以這樣提問:「剛剛在上三角函數的時候,老師看到你趴在桌上,發生了什麼事呢?」以客觀角度(看見孩子趴在桌上睡覺)提問,避免使用主觀假設來理解孩子的行爲,透過好奇心展開對話,進而真正連結到孩子的內在狀態。
三天的薩提爾工作坊,看見老師們專心投入在每個練習,從一開始害怕打開自己的感受,到願意停頓、感受內在情緒甚至與夥伴分享,也透過不斷練習以和諧的應對姿態展開與他人的對話。崇建老師最後邀請 KIST 老師們都能用豐盛的眼光欣賞自己,時時刻刻察覺感受,並且接納它,進而帶著豐沛的能量回到學校面對孩子。
*特別感謝:雨果文教基金會及普林思頓小學提供優質活動場地,讓講師和參加夥伴皆能在舒服的空間下、擁有放鬆的心情享受兩場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