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品叡
為了讓學校夥伴能在下一學年度開始前,共同擬定課程規劃,峰會便成為 KIST 學校探討各式議題以及增進教學力的的教師研習;同時也創造跨校夥伴維繫情感與促進教學交流的場域,讓 KIST 峰會成為老師們過年前充實又歡樂的相聚。今年各校夥伴們雖然只能在線上相遇,但是學校夥伴們在宜蘭縣教育處簡菲莉前處長所帶領的〈共創 2030 KIST 學校〉課堂中,透過密集的小組討論,與夥伴們激盪出充滿想像力的 2030 年,並一步步聚焦於 2030 KIST 學校的樣貌。
未來學——原來未來分成那麼多種!
在開始討論「未來」之前,先來認識何謂未來吧!菲莉處長分享,在未來學的領域中,可以初步將未來分成「可欲未來」、「疏離未來」、「二手未來」以及「另類未來」。可欲未來代表非常渴望的未來;疏離未來代表不想擁有的未來;二手未來代表他人建立的未來模板;另類未來則代表從未想像過的未來。舉例而言,幾年前的或許沒有人想像過,因為疫情的蔓延,老師們會需要在學期間快速轉換成遠距教學(另類未來);又或是在不知不覺的成長與追尋中,腦中所建立所謂對「人生勝利組」的未來想像(二手未來)。無論屬於哪種類別,在未來學中沒有任何一個未來是絕對不好的,而是藉由未來學中的分類,讓夥伴們能夠更精準地分辨自己想像的未來屬於哪個類別,並更有方向地去建構 2030 年的未來。
過去二十年之間,發生了哪些與 KIST 或教育相關的重大事件?
在想像未來的過程中,除了期待夥伴能發揮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大膽地說出各種想像,菲莉處長更提到,藉由對於過去的瞭解以及看見,想像未來才能奠基在穩固的基礎上。接著邀請夥伴討論出過去二十年間的教育大小事。從政黨輪替的影響、出生率下降造成少子化、2000 年的師資飽和到設置校園中的乾淨能源,夥伴們仔細回想過去二十年來與教育相關的事件,並為事件標上記號,辨別出感受到充滿能量、感到擔憂或是可稱為里程碑的事件。接著再從眾多事件中找到「趨勢」,如線上學習資源的普及代表學習不再受限於實體的東西;又或是社會風氣的改變與社群平台的出現讓發聲的管道更加多元,使人們能不受限地倡議自己的想法。透過在漫長的時間軸中「核對趨勢」,夥伴們便能在不斷變動的未來中找到未來、接近未來。
討論了這麼多未來,此刻的我應該做什麼?
未來思考的目的並非預測未來,而是去思考此刻應該做些什麼,才能一步步實現各校討論中對於 2030 KIST 學校的想像。在課程的最後,菲莉處長邀請夥伴將對 2030 的想像,與各校的 SPTS(學校發展策略)連結,並寫下在接下來的一年裡,有什麼是學校及老師可以做的,以一步一步走向理想中的 2030 KIST 學校。
從回顧歷史到展望未來的過程,其實正如同老師在教育現場不斷對焦孩子需求以及調整教學步調的日常。雖然距離 2030 年的一切看似遙遠,但是透過未來學中工具的演練,讓每位夥伴的想像被具體的呈現。彼此也能在討論中利用各校的文化不斷刺激、發想、收攏與檢驗,最終融合各式各樣、富有差異的想像,讓學校未來的教育願景更加清晰,一同共創 2030 KIST 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