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孟庭
為了讓老師們的教學準備工作打磨地更扎實,KIST 峰會第二天開設一整天的「教學力工作坊」,由誠致教育基金會顧問楊恩慈校長擔任主講師,並邀請數學咖啡館發起人——彭甫堅老師、興雅國中英語退休教師——林淑媛老師、SciFlipper 創辦人——鍾昌宏老師、誠致教育基金會顧問——周美蓉主任與專案教師胡茵,擔任各領域學科教練,利用一天的時間帶領老師們走過一趟備課的流程,提供 KIST 教師在教學專業上更細緻的增能。
如何建立課程關鍵理解?
恩慈校長首先以課程思維的角度,帶大家重新檢視自己的課堂,隨著資訊科技的日新月異及知識更迭加速,現代的課堂應從「二維度」轉換到「三維度」,也就是與其聚焦在學生「知道」與「會做」,更要建立概念性的「理解」。因而教師應在教學設計上出現更多的「探究」元素,協助學生從知識技能轉換到理解,這亦是 108 課綱中所不斷強調的。
而課程的核心概念和關鍵理解該怎麼決定?恩慈校長進一步引用藍偉瑩老師,除了可以解析領綱提供的學習重點外,可以利用「Big Why」的概念,藉由一系列的「為什麼」,例如為什麼要有這個單元?為什麼這個單元放在此年段?孩子為什麼要學習這個概念?以提問引起思考的歷程,解析完該單元的概念、通則或特徵後,思考學生最終可以將此概念用在什麼地方、達到什麼功能,便能形成關鍵理解,並以學生的語言層次做說明。
各領域教學設計實作
在恩慈校長的大概念講解後,參加老師以領域專長進到各分組中,由學科教練帶領老師們實際進行一堂課的課程設計。在數學科實作中,彭甫堅老師搭配豐富的線上工具,帶領老師梳理教學素材與知識架構,並利用起承轉合的概念決定教學順序;鍾昌宏老師在自然科實作中,同樣用不同的線上軟體(如 miro、gathertown),搭配腦力激盪法、佛瑞爾模型等策略,帶老師進行以概念為本的教學設計,參加老師回饋道:「能有系統的以概念為本進行備課,才能有機會與孩子們享受一堂有品質的課堂。」
在國文科實作裡,恩慈校長先邀請老師選取一種修辭練習撰寫關鍵理解,再自由選取一課課文,練習寫出簡易課程設計表。過程中,恩慈校長也給予老師們即時回饋以及引導提問,「這次上課最大的收穫就是關鍵理解與學習內容應有更大比例的呼應,教學現場的老師往往把心力投注在基礎的字詞語句,在有限的時間下,似乎難以推進架構或能作概念遷移的教學,雖然聽到之後還是有點擔憂,但在會考趨勢下也同樣非常著重文意理解,確實值得在這部份投資努力。」
林淑媛老師在英文科實作中,首先與老師們一起做文本分析,期待能提升老師們在一個課文可以給出的不同面向,並分析學生需要知道的事實與抽象概念,進而進入課程設計。「透過老師的講解與實作過後的引導,我對概念為本的教學設計又更進一步的認識了!」「上位概念的課程設計非常有挑戰!謝謝老師仔細地講解及幫大家發想教案!」
在國中及國小其他科實作中,雖然老師們教授的領域科目各自不同,胡茵及美蓉主任讓參加老師或以小組、或以個人獨立進行,找一領域主題進行教學設計,搭配卓越教學架構、PIRLs 提問策略,進行教學設計並給予回饋。「謝謝胡茵老師的帶領,讓我們有很多時間閱讀、整理、討論,從一開始有一點緊張、壓力,到實際操作的時候,可以有安全的氛圍分享、討論,對我來講幫助很大,教學準備不需要很花俏的活動,知道自己的關鍵理解,並運用提問回扣這些主軸再發展活動,讓教學更能聚焦。」
一整天的教學力工作坊下來,雖然要完成一份完整的課程設計仍稍嫌時間不足,但在精實、燒腦的內容,以及各學科教練親身指導下,期待老師們能持續優化課程結果並帶回到自己的教室中,在新的一學期,創造更有效學習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