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晏輔
「『領導人』如何『領導』『人』?」在重視打群架、發展團體效能的 KIST 當中,這個問題更顯關鍵,為此誠致教育基金會每年都會辦理兩場領導工坊,以增進主任、校長的學校領導力。此次為期一天半的領導工坊於天母的沃田旅店辦理,因疫情闊別已久,這次總算能藉實體增能共創出精彩的思想火花!
「錯誤的結構下努力是沒有用的」
第一個半天的研習首先由方從國外回來的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方大哥起頭,他分享了生活境況以及近期閱讀的書本,並砥礪在座的主任校長們在忙碌工作之餘,也需關照「健康第一、家庭第二」的誠致文化。其後由副董事長李吉仁老師帶領大家進入工坊正題:「以終為始」是 KIST 教育發展原則之一,然而「終」究竟為何?是組織、個人都須不斷探尋與釐清的標的,從少子化、產業結構改變與人力需求面等因素切入,吉仁老師以 OECD 2030 學習羅盤(The OECD Learning Compass 2030)為指引方針,認為 KIST 在教育目標的訂定下更需重視創造幸福的能力,唯有洞悉未來,並不斷釐清聚焦組織的發展藍圖,才不會在錯誤的體系下做出無謂的努力。連結以終為始的原則,吉仁老師帶來今天的暖場主題,「如何協助新進教師成為 100% 的 KIST 老師」與「如何發展 PBL 課程?」
透過小組討論,各校校長與主任相互激盪。針對第一個問題,有學校提到需要發展共同的課程模組與評量架構,以讓新手教師有一個相對明確的指引;也有小組提到發展用愛心說真話的校園文化更能讓新進老師融入並能專業成長,而對新加入 KIST 的學校組來說,新加入 KIST 同時也是新擔任教職的老師更需要獲得支持。在 PBL 課程發展方面,桃源國小、拯民國小與樟湖國中小團隊分享了自身長期在地耕耘的經歷,將學科知識與文化相互結合,培養學生做中學的技能。
以蓋洛普優勢測驗開展的 IDP
第二天的課程對所有學員相當燒腦,吉仁老師在安排上分為了三個環節:「定錨」、「分析」與「發展」,這樣的設計結構主要呼應個人發展計畫(Individual Development Plan, IDP)當中,每個人需要先設定自己的發展目標,再分析自己的特質與能力之後擬訂發展計畫的過程。暖場的環節中,吉仁老師問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為何要學習領導自我?」,並連結到《大學》中所提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概念,換言之,增進自身能力是促進團隊領導的不二法門。在定錨的部分,吉仁老師請大家撰寫自己的使命與願景,這個環節重視自己為自己的成功進行定義,透過定義,也增進自我對話與對自身的理解,同時老師也提醒,自我願景也必須稍做具體的說明如何可以達成,在寫下 What 的同時也要說明 So What,將這份使命與願景變得更有影響力。
「分析」是此次領導工坊最重要的環節,吉仁老師結合了 CAKE 模組與蓋洛普測驗1兩個策略工具,請學員們檢視目前的自己與未來冀望成為得自己當中的落差。
CAKE(Competency, Attribute, Knowledge, Experience)模組
如上圖所示,學員們需要評估自己當前的狀態,在領導職能模式當中探討自己的能力(會什麼),自己的先備知識為何(懂什麼),然後透過蓋洛普測驗分析結果所顯示的前五大優勢來檢視自己是一個怎麼樣的人(是什麼),有趣的是,雖然說是優勢特質,但也可能是自身的盲點,因此學員們也需要深思並反省存在這些弱勢的前提該如何改變(要什麼),最後,反思自己過去的工作與學習經驗(做過什麼)。透過上述四個問題,學員們更容易理解自己當前的進程以及到日後發展目標中的落差。
在撰寫 CAKE 框架的時候,學員們對於「是什麼/要什麼」最為困惑,曾任宜蘭縣教育處長的簡菲利處長以橡皮筋的例子來形容改變的歷程。想像在改變的過程中,過去與目標各存在一條橡皮筋纏繞著自我,象徵著兩股反方向的推力與拉力,改變的契機就是要嘗試將那條被過去拉著的橡皮筋給放掉,才能促成自我向前邁進。
思想決定行動,行動變成習慣。習慣變成品格,品格變成命運
在了解自己的目標之後,剩下就是如何去執行了,此次工作坊的「發展」階段就是在協助主任校長們將自身定奪的目標身體力行,「領導職能模式」與蓋洛普分析成果是一個非常有用的策略工具,另外,吉仁老師也以 5P(Purpose, Priority, Proactive, People, Pinnacle)實踐原則來講述改變的可能。透過個人撰寫 IDP 與分享,領導工坊可說是令在場的主任校長們收穫滿滿,除了在小組討論中經歷的頭腦風暴外,課餘期間校間的交流更是促進了 KIST 網絡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