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慕箴
在教育持續演進的時代,KIST 聯盟透過領導力的深化與實踐,致力於引領學校轉型。本次第十一屆領導工坊匯聚聯盟各校的領導人,透過深度學習與實作演練,共同探索「以終為始」與「以身作則」的領導智慧,並透過問題解決思維與文化塑造,實現教育願景。
以終為始:問題解決思維
第一天的課程專注於「以終為始」,接續上次領導工坊所提到的領導力發展三大核心行為(建立願景 Vision、溝通對焦 Alignment、激勵成長 Motivation)及五個領導職能(以終為始 Purpose、關鍵路徑 Path、要事第一 Priority、以身作則 Pinnacle、發展人才 People),學員們在小組實作與個案討論中,透過議題樹解析問題的因果邏輯結構,並發展出清晰的行動方向。學員們也有反饋,藉由議題樹的運用,能讓問題變得不再模糊,反而可以具體拆解,為後續的行動鋪路。

「假說思考」是一種以答案為起點的解決問題方法,強調在解決問題前,先提出暫時的「最佳可能解答」,再透過後續的驗證,進一步確認或調整。好的假說須具備三大要素:「具體 (Specific)」、「可行 (Actionable)」與「可驗證 (Provable)」。
課程中,學員們練習以「假說」為出發點,運用 IF 矩陣評估假說的影響力與可行性,細化整體的行動策略,結合 SPTS( 策略軸線 Strategic Choice、關鍵路徑 Key Path、戰術行動 Tactical Action、成功指標 Success Indicator)架構,規劃清晰且實際的行動步驟。簡單來說,這過程像是在畫一張地圖:先設想目的地和可能的路線,然後一步步檢查和修正,直到找到最有效的方式到達目標。
結合上午的個案,學員們針對「偏鄉教育挑戰」進行分析,建立假說解方,從教師流動率、家庭支持功能到政策彈性等方面入手,設計多層次的行動方案。透過反覆驗證假說,學習如何在複雜情境中找到高影響力的策略路徑。

以身作則:調和策略與文化的領導取徑
第二天的課程則以「以身作則」為核心,以身作則,是為了發揮影響力。學員們通過「用愛心說真話」的演練,練習如何在同理中傳達關鍵訊息與溝通,實踐 KIST 核心價值之一「誠信正直」。在角色扮演與互相回饋的練習過程中,學員們重新審視自己與夥伴的互動方式,讓他們對自身的領導角色有了更深的認識。
領導工坊的尾聲,國源校長藉由個人經驗,引導各位學員回顧自己的幸福時刻,並設計個人健康幸福的 21 次實踐計畫,幫助大家在繁忙生活中找到內在的力量。學員們也回饋:「這段練習讓我意識到,幸福其實不需要多麼複雜的條件,只要刻意練習,它隨時都在。」

領導工坊 XI 的學習旅程是一次心智與實踐的雙重洗禮。各位領導人們帶著對問題解決與文化塑造的全新理解,啟動回到校園後的實踐計劃。正如一位學員所說:「最大的收穫不是工具,而是心態。只有我們以身作則,文化才會真正落實在組織中。」

期盼未來,我們能見到更多領導者們在挑戰中綻放光芒,繼續帶領團隊推動教育創新,共同實現對學生與社會的影響力。期待我們在下一屆領導工坊中再度相聚,共同為教育願景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