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陳美儀
訪談老師 / 拯民國小 李科賢老師
上午十時二十分,大下課結束的鐘聲響起,孩子們從學校各個角落飛奔聚攏回到班上,卻仍然嘰嘰喳喳、躁動不已。
只見黑板上的計時器分秒消逝,「嗶—嗶—」,老師步向教室前方詢問:「剛剛在一分鐘內有確實做到擦汗、喝水、呼吸的人請舉手?」,只見兩三位孩子舉起手,「這個一分鐘上課準備是我們之前共同訂定的,大家剛才都有做到『自制』,調整好自己的狀態準備上課嗎?我們再練習一次。」老師重新按下計時器,此時每位孩子開始一一完成擦汗、喝水、呼吸三項動作,空氣從上一秒的躁動逐漸安靜下來。
她是 KIST 拯民國小一年級數學老師李科賢(科科),是為台灣而教(TFT) 第二屆計畫校友。在 TFT 計畫結束而來到拯民國小後,她發現品格教育沒有一套標準的基模,存在於 24 小時的生活中。老師協助孩子在日常生活的行為中標註品格,並透過課堂上的品格目標設定、個人目標設定,協助孩子連結品格觀念,讓孩子被品格氛圍所環繞。
製造相互支持的班級環境,尊重每個人不同的學習步調
科科老師的課堂擁有多元且彼此共存的風景:小男孩站著上課、小女孩埋首算著與台上不一樣的數學題目。科科老師相信每個孩子都有不一樣的學習需求與樣貌,也讓她的孩子們相信這是一個包容差異的教室,「在這個班級的氛圍裡,我們不怕犯錯,因為沒有人會笑你。」在充滿安全感的環境中,孩子能夠更專注於自身的學習需求。
「整堂課除了達成學習任務外,我要觀察每個孩子的情緒狀態與面臨的困難,並立即下判斷。」如班上的龍龍(化名)雖在機械化的數學訓練下展現優異的心算能力,但在操作古式積木時就會產生許多困惑;此外,龍龍不易覺察他人情緒,對於他人的建議甚至會認為是玩笑。科科老師有耐心地對他說:「老師發現這個問題不是一件好笑的事,這件問題發生之後會影響到你的學習,所以我希望可以一起練習透過排積木去證明你心算的答案是正確的。」
之後,老師沒有說任何一句話,龍龍就自發地舉手表示他需要積木,即使全班都進入到不需要積木運算的階段,他仍專注於手上的積木,不受外界影響。這便是自省與堅毅的充分展現。
串連家長看見孩子的品格成長
「光是他們在課堂上展現的熱情跟堅毅就足夠我們肯定了!」提及孩子從學期初到現在的改變,科科老師表示對於小學一年級的孩子而言,能夠在兩節課內完成五項學習任務,並且充分展現熱情、堅毅與自制等品格,是件不容易的事。
科科老師也藉由班級日引導家長看見孩子的轉變,讓家長實際體驗上一堂數學課,了解孩子面對數學的心境,並由孩子擔任小老師進行教學,讓父母看見孩子在數學課上展現的品格,更有家長感慨地表示:「原來我的孩子比我更有耐心、比我更勇敢,因為他敢認錯、敢問問題!」
剛開始採用在學科融入品格教育的「雙重目的」教學時,往往在學科與品格之間拿捏失衡。科科老師表示:「只要提醒自己用心覺察孩子的努力,具體地標註孩子努力的過程,這其實就是在幫他們標記早存於內在的品格精神。」透過師生雙方的互動與經驗累積,讓雙重目的教學不再是死板的規條,而是自然地融入在課堂與生活中的每分每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