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施晴
訪談對象/花蓮縣立三民國小老師 林宥汝
從花蓮火車站作為起點,循著台9線一路向南行駛,就能抵達秀姑巒溪左岸的玉里鎮,找到 KIST 三民國小的座標。隨著學校鐘聲響起,林宥汝老師的腳步就跟著快起來,朝著屬於她的崗位跑去。
在五年甲班的教室裡,她是孩子們眼中善解人意的班導師;換到數學課的課堂,則成為共備小組的可靠夥伴、混齡教學的先鋒教師。選擇扮演多重的角色,是宥汝老師實踐 KIST 理念的方式、是對教育的使命,而陪伴她不斷前行的動力,源於面對孩子時一顆赤誠的心。
真誠的班導師:與孩子共創品格力教室
品格教育的內涵,在於幫助孩子發展能驅動個人成長的成功品格,培養他們學習知識、技能時的正向心態。將品格教育融入課程,是 KIST 教師們非常注重的事情。「像數學課最需要擁有的好品格可能會是『樂觀』和『堅毅』。」宥汝老師以數學課的例子向我們分享,「孩子碰到困難、不會寫的題目,我們口頭或是行動上引導他思考這是進步的機會,而不是覺得我不會寫、我好爛,讓孩子在每堂數學課反覆練習到正向思維和毅力。」
想要打造教室中的好品格,班導師更要用心對待每位孩子,以身作則地帶領他們。宥汝老師提到,她會試著每天和每個孩子至少說五句話以上,分享她觀察到孩子與平常不同的地方,或者是他們身上的亮點。宥汝老師總是試著和孩子共同捕捉每個「品格微時刻」,也珍惜所有與他們交流的機會。
「圍圈」是另一個 KIST 教師們和孩子對話的重要方式,全班會挑選一個安靜的角落,一起圍成大圓形,形成能夠安心討論的空間。「我們班上有個孩子,是被領養的。」宥汝老師說起了五甲的圍圈故事,故事中的小女孩被別班的小男孩說她是孤兒,就大哭了起來,「於是全班圍了一個圈,我就請那個孩子站在中間,接著大家一起搭著她的肩膀對她說:『我們很愛你,你相信自己是被愛的嗎?』。」
回想起當時的畫面,還有孩子們真摯的關懷,宥汝老師的聲音裡有感動、也有欣慰。「努力學習、友善待人」,五甲教室中的孩子們,已然擁有了珍貴的好品格。
打群架的數學老師:差異化與混齡教學
KIST 學校不只培養孩子的品格力,也相信需要為每個孩子打造適合的學習鷹架,才能達到有效學習。而在三民國小,教師們選擇的策略是差異化教學跟混齡教學。「選擇這兩個教學模式,是因為班級人數少,但同年齡之間的差距又很大。」宥汝老師提及三民國小的狀況,「有些班的孩子可能只有 1、2 人,但我們希望讓他們有同儕的互助學習,所以就出現混齡教學,我們是因應孩子的需求選擇適合的教學模式。」
在數學科的教學上,宥汝老師會聯合跨年級的數學老師,和教師夥伴們組成「數學共備小組」。教師們會討論上課內容,將相同學習階段的教材重新分組,彈性安排學習速度、精熟程度不同的孩子到適合的組別上課。
「比如說分數的主題,四年級孩子在練習用分數表示整數相除,但有孩子到五年級還不太熟悉,我們就會讓他加入四年級一起練習。」宥汝老師說明,「而像我們有兩個三年級的孩子能力比較超前,他們就會和五年級一起上課。」
跨年級的數學老師們組成的共備小組,既可以系統性地安排數學課程,碰到問題的時候也能互相討論、為彼此加油打氣。KIST 的教師們不是在孤島上工作的人,而是打群架的人,考量孩子的需求、選擇合適的教學,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事情。
以終為始,用心對待每一位孩子
「其實所有的身分,都會回到我想要成為什麼樣的老師。」宥汝老師微笑著說,「把每一個孩子當作教室中的主人,讓他們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是我的最終目標。」發掘孩子本來的面貌,引導他們成長茁壯,是宥汝老師始終相信、貫徹的教育哲學。
她說,三民國小的孩子們就像路邊不知名的小草小花,雖然沒辦法讓外界一眼看出來他的特色,但如果蹲下來、真正地看進他的靈魂,你會發現他們有無限的發展空間。
懷著始終如一的初心,宥汝老師在教育的路上一路走到了今天。她深深地期待,在旅途的遙遠彼方,可以看到每個孩子都真實地表現自己,每個孩子都能得到公平發展天賦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