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薪喻
訪談對象/雲林縣立拯民國小老師 葉珈㚬
在被濃密綠蔭包圍的午後,拯民國小的孩子們正穿梭在校園各處,好奇地觀察地上的花草,找尋適合製作植物書籤的原料,這是拯民獨有的低年級探索課程。而緊緊跟隨在一旁,有時低下頭和拿著小葉子的孩子溫柔對視,給予友善的回應和讚美;有時牽著孩子們的手,陪伴他們一起到處尋覓材料的人,便是拯民國小葉珈㚬老師。
運用「證明自己」的力量,面對家長的質疑和挑戰
至今已在拯民國小服務三年的珈㚬老師,除了教授本科英文,同時負責低年級探索課程:「教室不只是一個方方正正的地方,整個學校、社區、雲林、台灣、甚至世界都能是孩子的教室。」珈㚬老師微笑自信地說著她對於教室的想像,因大學就讀外語系,發現世界很大,在進入教育現場後,她期待帶給孩子的便不只是一般課堂傳遞的學科知識,而是能從生活中往外探索,快樂學習,看見更遠大的世界。
珈㚬老師的教育理念在拯民中是一種共識,老師們都希望孩子擁有生活且具備素養的教學品質和內容,但在傳統升學主義的社會浪潮之下,年輕老師新穎的教學想法,往往會引起不少家長的質疑,擔心孩子升上國中後,因為基本功不夠穩固,能否往上面對升學體制,順利銜接課程。面對沒有停過的質疑,珈㚬老師說:「我們需要證明自己、證明學生在學習上是不會有落差的」,老師除了引導孩子自主探索,一樣會用同等的心力扎實帶領學科的基礎;也會根據家長的需求與特性,提供校友畢業回應、學力檢測數據,並透過「當事人原則」,和家長一對一正面對焦問題,共同觀察孩子的特點,協助採取最適合的學習方法。
教師背後,是多元的支持相信教育帶來的改變
「很多時候我也會面臨一些拉扯,到底要不要堅持讓孩子做到思考行為或是花很多時間在課堂練習表達想法。」珈㚬老師說道。拯民的教師、家長團體和孩子的成長,便是穩定這份教育信念的能量,校方每週舉行的夕會,提供一個舒適的空間,讓教師們知道彼此的狀態,並提出教學上遇到的困難,一起討論、凝聚共識,當老師從被動接收訊息轉換為擁有主動決定權時,就會更知道該往哪裡走。
家長方面,拯民辦理的 KIST Family 社群,有別於校內一般家長會,所有家長都能參加,以品格和教養的講座為主軸,當家長對於學校品格教育或家庭教養有好奇時,便能透過 KIST Family 和導師攜手針對孩子的個別差異進行溝通,達成學校、家庭的教養一致性。
而孩子本身,珈㚬老師在乎要把英文運用在生活中,拯民國小六年級的學生自主安排每兩個禮拜要完成一份英文新聞,賣給家長和老師以籌措畢業旅行費用。這樣做除了專注英文基礎學習,還擴大做了不同的創造,當孩子在生活中展現對語言的喜愛和需要,產生熱情而去想辦法解決的時候,知識力會有顯著的成長。這也是珈㚬老師一直以來的教育期待――看見孩子長出自己的自學能力。
在拯民主打的品格力教育下,珈㚬老師認為知識力也同等重要,她陪著孩子在課前靜心,調整上課情緒,並把品格融入英文課程設計,像是使用英文結合團隊合作,再回扣到社交智慧的品格指標和行為。珈㚬老師說:「品格力和學習力都是需要累積的,像農業一樣需要灌溉,可能不知道什麼時候會開花,但孩子在不同時刻好像都默默吸收了一點。」她也說道,拯民的孩子在應對衝突、學習的態度時,很有自己的一套,這是品格力帶來的影響,值得大家一起努力,讓孩子們都能帶走一份自主學習與應對不同課題的能力,持續探索更多元寬廣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