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思琪
訪談對象/新竹縣立峨眉國中老師 徐貝寧
「在第一線,你呼吸到的空氣,就跟學生呼吸到的空氣完全一樣,會更清楚學生經歷到了什麼。」這是峨眉國中徐貝寧老師當初選擇離開新竹市政府學生輔導諮商中心,成為一名學校輔導老師的初衷。
從「心理師」到「輔導老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
七年前,貝寧老師還在市府學諮中心擔任心理師,屬於學生三級輔導(註)中的處遇性輔導。當時,她只能被動等待學校轉介學生過來,無法更及時預防問題產生,因此決定考取教師執照到第一線工作,直接觀察學生如何處理困難與挑戰,以及學校、家庭或校外有哪些資源可以運用,「這是我可以更快速、更靠近學生的方式去了解他,知道以什麼樣的方式陪伴他度過困難,更及時一點。」
來到峨眉國中前,貝寧老師曾任其他所學校的高中輔導老師。她發現,相較於自主性較好的高中生,國中生與老師相處常有情緒上的衝動行為,專注力也較低。課後,她主動與同事討論,「我才了解到國中生有一部分就是長那樣,這可能就是他們發展的常態。他們需要被引導,需要多一點的時間去教他們,或者是協助他們有一個更好的表達方式。」
在教學上,為提升學生的注意力,並更好地與學生建立關係,貝寧老師花許多時間設計有趣、互動性高的課程。例如九年級輔導的課程主題為「夢想」,她在學習單上將填滿九宮格比喻為「挖金礦」,讓學生相互填入自己或他人的正向特質、優勢能力、特殊事蹟,再引具體實例向他人介紹自己,藉由「自我介紹」引導學生探索自我,進而帶到自己的夢想職業。
結合校內外輔導資源,在挫折中與學生一同成長
貝寧老師觀察到峨眉國中的老師十分關注學生的狀態,運用許多方式教導課業落後,或是在表達、人際相處方面有困難的學生,也會即時轉介輔導室,讓貝寧老師依學生的個別需求提供輔導措施,並評估是否需要結合校外資源的協助。
在輔導工作中,最令貝寧老師印象深刻的個案是一位特教生,其情緒狀態不僅影響自己,也影響到他的家庭與班級內的人際關係。非特教專業的貝寧老師,嘗試許多輔導方法仍無法達到期待的進展與成效,使她深感挫折。「要安頓自己挫折的情緒,但是又要告訴自己,在挫折中我又要嘗試著做些什麼去面對這個孩子。」作為峨眉國中唯一的專輔教師,身兼教學與輔導室的工作,她仍不斷查閱書籍,並致電學諮中心、特教中心、大學的特教系詢問對該個案最有幫助的資源,也與學輔主任、校長及其他任課老師討論應對策略,「很希望他可以慢慢好起來。」
在峨眉國中即將滿一年,除了輔導工作外,貝寧老師也嘗試多做一些預防性的措施,例如心理測驗、性平宣導、生命教育課程,或生涯發展、霸凌、自傷、勞權議題講座。「我覺得這對我來說是滿挑戰的,我知道有一些狀況是,如果孩子沒有經歷過那個亂七八糟的過程,是不會有後面可以好好討論跟反思的可能性。」她一方面很希望能夠預防學生發生任何狀況,但另一方面又知道有些事情要發生之後,學生才能意識到問題所在,才有契機與學生一同處理。她表示,她仍在調整與適應學校輔導的工作。
「不忘初衷地走下去。」無論是在挫折或不開心的時候,貝寧老師都會用這句話勉勵自己,帶著當初想在第一線參與孩子成長的那份心情,持續在輔導老師的路上前行。
註:
根據學生輔導法第六條,三級輔導分別為發展性輔導(一級輔導,為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社會適應及適性發展,針對全校學生,訂定學校輔導工作計畫,實施生活輔導、學習輔導及生涯輔導相關措施)、介入性輔導(二級輔導,針對經發展性輔導仍無法有效滿足其需求,或適應欠佳、重複發生問題行為,或遭受重大創傷經驗等學生,依其個別化需求訂定輔導方案或計畫,提供諮詢、個別諮商及小團體輔導等措施,並提供評估轉介機制,進行個案管理及輔導)和處遇性輔導(三級輔導,針對經介入性輔導仍無法有效協助,或嚴重適應困難、行為偏差,或重大違規行為等學生,配合其特殊需求,結合心理治療、社會工作、家庭輔導、職能治療、法律服務、精神醫療等各類專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