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政群
訪談對象/新北市坪林實中校長 歐志華
當畢業的孩子在都市求學遭遇滿滿挫折,選擇離開學校負傷回鄉;當校內的孩子盈滿情緒,卻不曉得該怎麼表達;當社區的孩子越來越少,學校即將面臨減班的生存危機——作為一位校長,你想為孩子還有學校做些什麼?
為孩子帶來體驗世界的機會
時間拉回到 104 學年,坪林實中歐志華校長甫到任時,對坪林居民看重教育的程度印象深刻:居民非常信任學校、非常尊重老師,早年家長會甚至幫學校找經費來加辦第九節課。然而當志華校長發現陸續有畢業生因無法適應市區學校生活而休學,或是觀察到學生校外比賽獲獎卻不知如何表達喜悅,校長感到十分惋惜。
「坪林的孩子很單純」志華校長如是說。生活上,學生每天學校跟家裡兩點一線;學校裡,學生就專心在課業上;人際面,坪林學生從幼稚園一路同班到國中——可能正是因為生活經驗單純,面對不同的生活、人際、情緒跟學習議題就不太曉得如何應對。
於是,志華校長開始引入多元課程與校外資源,包括生命教育、品格教育、戶外教育、藝才社團、高中生與大學生營隊等,無非是希望透過這些多元的體驗,能讓坪林孩子們未來出外面對世界時更能自在,也希望孩子不單單只用課業表現來賦予自身價值。
在困境中重新定位
除了「生活經驗單純」這項挑戰以外,少子化也是如坪林實中這類小校的外在困境。為了孩子們所引入的多元課程與校外資源都需要教職員協助,但教職員額又跟學生數掛勾 1,校長必須想盡辦法招到 31 人。
「轉型成實驗學校的話,至少可以多吸引志同道合的家長。」對校長而言,轉型在招生上固然有其助益。不過讓校長更確定想法的反倒是家長一句「你們早就是實驗學校啦!」,意謂學校為孩子做出的改變都有被社區看見,而學校的困境也得到社區理解,轉型的重要關卡——獲得社區家長認同——算是順利通過。接下來的問題反而再次回到學校本身特性——「既然特色課程已經做得很好,為何還要改實驗教育?」而這次,輪到 KIST 來解答這道問題。
在一次新北市府主辦的實驗教育論壇上,志華校長聽到了誠致基金會吳明柱執行長介紹 KIST 學校系統,對於 KIST 的文化印象深刻。「KIST 有一套非常完整凝聚老師的系統,然後建立成長性思維,都是在打底,那我們很需要這樣打底的工作。」對志華校長而言,學校的永續經營不只是特色課程的發展而已,教師的培力與支持更是學校發展的重要基礎。
大家一起往前走
「即使現在沒有百分之百目標一致,但我覺得大家還是一起往前走」,這是志華校長對於有沒有「走完轉型歷程」的註解。對於 KIST 學校系統固然有初步認識,但從普通公校轉型成實驗學校仍然有許多未知的挑戰;而校內夥伴具備勇氣、喜歡挑戰與力求創新的特質,主任們對於不同步調的老師也都能以平和態度接應對方困難,讓全校得以在實驗學校這條路上一同前行。
成為實驗學校後,校長與老師們持續發展原有的特色課程與教學實踐:如「活力探索」課程便是承繼自過往的戶外教育,以及「兩班三組」——打散兩班再重新分成三小組的差異化數學課。此外,也融入了許多 KIST 學校系統的教學特色:像是「友善家園」課程將家政、輔導課與社交情緒學習(SEL 2)做結合;「社區課程」採用專題式學習(PBL 3),透過在地故事採集、新生闖關入學手冊等實作專題,學生能習得各項素養;「國際走讀」課程緊扣永續發展目標(SDGs),認識各項永續議題並試著實踐永續的生活態度;「美感藝術」課程則與前四門課程互相協作,為社區產出了茶包裝、店家價目表、坪林實色 AR 景點介紹等成果。
用之不竭的「綠寶石」
成為公辦公營 KIST 學校的第三年,校長與老師們已經走過了最一開始對 KIST 文化感到不熟悉的期間。將目光看向未來,校長期許自己與校內夥伴能更深入學習 KIST 系統的理念與操作,「內化」成自身教學養分後,才更有機會為孩子播下種子。
對志華校長來說,坪林這個地方就像一顆「綠寶石」,生態跟人文底蘊非常豐富,有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感覺。正因為如此,校長正與老師們努力進行校本課程的迭代,希望能持續深化課程,讓坪林實中的孩子們能在三年學習中帶走屬於自己的綠寶石!
1〈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班級編制及教職員員額編制準則〉第 4-1 條第 1 項(前段):偏遠地區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全校學生人數達三十一人以上者,其全校教師員額編制,應依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第十一條第一項規定,按教師授課節數滿足學生學習節數定之。
2 社交情緒學習是品格力推動的催化劑,SEL 五大核心能力為:自我意識、社會意識、自我管理、關係技能、負責任的決策,希望培養學生理解情緒,正向回應與善待他人,以及有效解決問題衝突等能力。
3 透過引導學生從如何聚焦於一個好專案開始,並透過實際的規劃、執行、探究與問題解決,最終進行對外發表等策略,連結 108 課綱的素養精神,培養學生如何學習知識的技巧,及運用知識到真實世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