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簡霈瑜
訪談老師 / 樟湖生態國中小 簡妃君老師、黃國正主任
一走進樟湖國中七年級數學課的教室,可以看見孩子們三三兩兩聚在一起討論題目,兩位老師穿梭於課堂之間給予協助,甚至有孩子主動站上講台,講解題目給同桌同學聽。這樣有別於一般「老師站台上、學生坐台下」的教室風景,來自黃國正主任和簡妃君老師這學期的全新嘗試——以「兩班三組教學」達到個人化學習的目的。
遇到問題怎麼辦?自己想一想!
從這學期初開始,老師們就依照學生的學習表現分成三組,進度由快到慢分別是——自制組、好奇組、堅毅組。在上課開始前,老師會發下每個組別各自的「任務單」,上面清楚標明今日該完成的進度,讓每個組別可以依據自己的學習速度,使用均一平台自學,再分組討論問題。
適逢段考結束,老師們特別安排好奇組和堅毅組的同學離開座位,讓自制組的同學告訴他們解題的方法。大部分的孩子都會主動找同學尋求協助,自動自發訂正考卷;而老師們就可以去陪伴堅毅組當中學習動機較低的孩子,替他們統整常見的錯誤,追蹤學生的訂正進度。
起初,有些學生不適應自學的模式,總是一直舉手希望老師陪著自己。面對這種狀況,妃君老師表示:「我們沒辦法時時刻刻陪伴每一個孩子,所以才需要帶他們找到學習的興趣。」很堅定地讓孩子知道,遇到問題要先自己想一想,強制要求學生在完成影片進度前不能問問題。國正主任也補充:「我們把規矩說清楚,遇到問題要先自己想方設法處理好,所以才會用解決問題的標語海報佈置教室。」
打群架的力量,共同修正前進
一個課堂上之所以能發生這麼多可能性,其實來自於老師們背後「打群架」的力量。
妃君老師認為合班教學最大的困難,是要建立別班學生對她的信任;國正老師則煩惱有些學生比較被動,沒辦法自主依照指示完成任務單。面對這些挑戰,兩位老師會於課前互相交流,了解彼此班上學生的狀況,建立和學生的關係;也事先討論如何在課堂上分工合作,一個人掌控全班的進度,一個人照顧較落後的孩子,讓課程可以順利走下去。
除了兩位老師的互相協助外,還有來自校內外許多人的幫忙。例如,寒假參加 KIST 峰會時,已經有分組教學經驗的三民國中校長熱情分享過去的嘗試,為樟湖推薦適合的教材;剛開學大家同時使用平板發生網路延宕的問題,學校也在一個星期之內更新 wifi 設備。
不僅學生在課堂上互相討論、解決問題,老師們也是不斷在遇到困難後,努力尋求排除障礙的方法,帶著打群架的力量,共同修正前進。
實施分組教學一個多月以來,有些孩子的反應非常好,不只在學習表現上有進步,也很喜歡這種自己想、自己討論的學習模式,甚至有不少堅毅組的孩子展現更強的企圖心,期許自己可以換到自制組或好奇組。未來,老師們希望維持分組教學的模式,規劃更確實的上課流程,讓每個孩子都清楚這個時段該做什麼事,並且為每個組別設計適合的趣味學習活動,檢驗孩子的學習成果。
「現在這個教室裡的狀況,是每一個人都一直在進步。」在國正主任和妃君老師的課堂上,學生可以按照最適切的學習步調向前走,透過相互討論和教學獲得成就感。在許多學生卻步的數學課上,沒有落單的孩子,因為班上的每一位同學都是一起解決問題的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