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振洲
訪談老師/樟湖生態國中小 王大鯤主任、洪珮甄主任
秋高氣爽的早晨伴隨著暖陽與涼風,樟湖的師生們魚貫穿梭在遼闊的茶園之中。他們調節著自己的呼吸、專注於自身的步伐,全心全意地投入當下。這是樟湖生態國中小的校本課程,師生們正在為期末登合歡山做行前訓練。
講求在真實情境中學習的校本四季課程
樟湖以生態立校,追求人與生態的關係。其校本課程與在地的人文地產景結合,分為春季的原鄉踏查主題研究、夏季的自主服務旅行計畫、秋季的百岳登頂,以及冬季的單車挑戰。
透過真實情境的學習,孩子們能在教室外的情境和場域中將所學實際應用。另一方面,校本課程讓老師和孩子們能在教室外交流,一同解決問題、規劃行程、實踐目標、化解困境。王大鯤主任說:「經歷過這些之後,老師跟學生之間會有很深的羈絆,老師也能更全面地看到學生的樣貌。」樟湖的老師與孩子們之間十分緊密,互動起來有笑有鬧,卻又不失分寸。
幹部制度與混齡分組模式 促進自發性的互助成長
秋季百岳登頂之前,全校師生需要經歷一學期的課程與訓練。從幹部甄選、大尖山與二尖山練習到幹部訓練,搭配上專題報告和生態踏查的同步進行,為最後正式登合歡山做理論與實務上的準備。
剛入學的樟湖孩子會從小隊員當起,隨著年齡增長和經驗累積,逐步擔當起小隊長與大隊長的重責大任。透過大尖山與二尖山練習,幹部們能練習帶領團隊,控制隊伍速度的同時也要確保隊員狀態;透過幹部訓練,老師帶著幹部們進行路線探勘與生態踏查,讓幹部們得以在正式登合歡山時成為隊員們的小老師。
混齡分組模式讓初登場的學弟妹能在學長姐的帶領下向前。有些人走得吃力,但因為身在團隊中,所以會想要盡力跟上隊伍;而走得輕鬆的人也會稍作等待或幫忙揹背包,以確保團隊能運作順利。「不是爬很快、爬上去就好,而是作為一個團隊,我們如何一起經歷、一起到達。」大鯤主任說道。
在這些課程與訓練過程中,老師鮮少直接給予孩子做法,而是詢問其會如何應對。老師不是給予號令的指揮者,而是促進思考的引領者。「指令少講一些,讓孩子們自己發覺在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情,自發地去管理團隊。」洪珮甄主任說道。
「只有用心爬山的人,才能真正看見那道光。」陳清圳校長是這樣與孩子們分享的。對孩子而言,其實每一次爬山都是不一樣的經驗,在過程中透過與自己對話,去找尋這件事對自己的意義。
攻頂可以是最終的目標,但不一定是最重要的意義。對於從一開始就沒遭遇太多困難的孩子來說,自己能否順利爬上去已然不是重點,重點是在過程中幫助夥伴們持續前行;而對於一直以來都不曾爬上去的孩子來說,他在夥伴們的支持下邁開步伐,當他有一天成功攻頂了,相信那會是一個屬於自己、屬於團隊的澎湃時刻。
當我跟著樟湖的孩子進行大尖山與二尖山的練習時,擔任壓隊的小丞(化名)對我說:「壓隊很重要,因為所有落隊的夥伴都是我要負責!」途中,我駐足想從後方為孩子們拍照時,小丞也跟著我停下腳步。面對我暗示他向前走的表情,他卻認真答道:「不行啊,我就是要壓隊。你趕快走啦!」
在那個瞬間,我竟也成為這名孩子的責任了!原來,小丞時時刻刻都將他的任務惦記於心上,不曾忘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