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安慧
訪談老師/三民國中 張依庭老師
上課鐘響起,走進三民國中的數學課堂裡,沒有看見老師翻開課本、拿起粉筆準備講授課程,反而看見孩子們紛紛主動到講台前確認各自的任務,緊接著找尋自己喜歡的位置。有的孩子開始寫起習題、有的點開平板觀看教學影片、有的則與其他同學們圍繞在一起討論著題目。
這個景象不禁令人好奇,是什麼樣的原因,讓孩子們在經常感到害怕的數學課中,能夠這般「自主學習」呢?
「老師」的重新定義
張依庭老師經過一個孩子身邊時,發現他卡在同一道題目許久,遲遲未解出答案。老師轉身邀請在他身邊的同學試著教他,並說道:「你就是老師,如果你的學生不會寫這道題目,你該怎麼辦?」把問題的回答權交還到孩子的手上,在耐心引導下,孩子們彼此學習成長。
依庭老師說:「老師是可以重新被定義的。」事實上在課堂中,不只老師可以作為「老師」這個角色,教學影片、孩子自己本身也都是「老師」。
要跳脫固有老師的心態並不容易。在傳統的授課觀念裡,老師的責任與義務即是站在講台上講課,因此依庭老師過去也常常想著:「上課時,身為老師的我怎麼可以不碰到黑板?」然而當她放下對「老師」這個角色的執著,重新詮釋老師的定義,同時也把學習的自主權交還給了孩子後,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更能從中找到自己的驅動力。
「數學這麼難,怎麼可能會是我的好朋友!」
在最一開始的時候,依庭老師都會告訴孩子:「數學就像是我們的好朋友一樣,我們要學習著怎麼跟他相處。」但孩子往往無法體會老師話中的意思,覺得數學就像是個大怪獸,怎麼樣都無法戰勝的怪獸怎麼可能會是好朋友?
孩子面對數學巨大的害怕,加上大部分的孩子都已經習慣了單向式的授課方式,成為數學課堂中自主學習最大的阻礙。因此依庭老師了解到,要讓自主學習在數學課堂中發生,絕非一蹴可幾的事情,需要老師耐心地依著孩子的步調、不疾不徐地推進。
最初,依庭老師會用孩子們習慣的方式站在台上授課,讓不同程度的孩子們以異質性分組的方式上課、合作學習,並在課堂中進行積分遊戲,引起孩子們對數學的熱情、提升對數學的親近度與好感度。隨著孩子漸漸對數學感到熟悉,老師開始將不同學習程度與速度的孩子分組授課,讓老師能夠更有效地準備適合孩子的課程內容,也使孩子能依循著自己適合的學習步調前進。
在這過程中,依庭老師會觀察孩子學習的狀況,當孩子學習的步調越趨穩定,便試著一點一點地把學習的自主權交到孩子手上。例如:給孩子試著透過均一平台的教學影片學習,觀察孩子理解的程度與專注的能力;或是試著給孩子們各自不同的個人化學習任務,觀察孩子學習的自主力等。
透過循序漸進的學習方式,依庭老師手把手地帶著孩子跟數學建立關係,讓孩子感到安全地嘗試與數學互動,之後漸漸放開雙手,讓孩子主動地、自在地與數學變成好朋友。
曾經有個孩子在畢業前告訴依庭老師:「我終於懂得數學的美了!」在依庭老師的數學課堂上,數學不再是怪獸,而是朋友。每個孩子都能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看見數學可愛的那一面,一步一步地找到自己與數學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