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柯育暐
訪談老師/桃源國小 林慧萍校長、陳素惠老師、徐玉芳老師
嬰兒祭,在布農語叫做 Masuhaulus(戴項鍊季),為每年舉辦一次的布農族傳統祭儀。父母在這天會為新生兒戴上項鍊,象徵迎接新生命的到來,並向祖靈祈禱,希望嬰兒能夠順利長大成人,像珍珠一樣耀眼。
三年前桃源國小開始與社區共同籌辦嬰兒祭,不僅保留原有的儀式環節,也加入了老師設計的學習闖關活動,讓學生更親近、理解布農文化,同時也讓學習場域擴展到學校以外,實現「同村共教養」的理念。
將文化、品格與學科知識串聯,加深孩子的文化認同
為了加深學生的文化認同,除了嬰兒祭外,桃源國小也開發一系列統整課程,讓學生與布農文化更緊密。
在一年級統整課程的課堂上,陳素惠老師將不同植物放到杯子裡並用衛生紙包覆,讓孩子透過嗅覺分享最喜歡與最不喜歡的味道。孩子一致認為菖蒲的味道最不好聞,老師便進而引導孩子們了解嬰兒祭抹菖蒲在孩子頭頂上驅邪的原因。
透過五感體驗的過程,年幼的學生用最直觀的感受,思考祭典儀式背後的原因,透過自身的發現,更能對於先人的智慧產生發自內心的認同。
而在二年級的統整課程中,徐玉芳老師延續社會課介紹台東縣的地理位置,並使用衛星地圖分享布農族祖先從南投到桃源村的遷徙路線與歷史,期待透過時空背景的介紹,使學生能夠同理祖先的辛苦、感受祖先的堅韌,並長出感恩的品格。
課堂的最後,玉芳老師邀請學生寫下想對祖先說的話,學生紛紛寫下:「我非常非常的謝謝你保護我媽媽還有爸爸,祖先你好棒!我還要謝謝你那麼辛苦。」、「謝謝祖先跟我們一起走下山,讓我們平安順利到桃源村。」老師在課堂中並沒有直接告訴學生要懂得感恩、要有同理心,但這些品格在學生反思的過程中自己長了出來。
透過每年舉辦的嬰兒祭,一點一滴看見學生的變化
林慧萍校長表示,老師們努力向部落耆老們請益,統合每個人不同的經驗,希望透過歲時祭儀的課程,讓孩子能夠理解文化與生活之間的關聯性。
一同經歷多次嬰兒祭的素惠老師分享,孩子對於文化的認同與品格力的展現,不會在一次的參與過程便有立竿見影的看見,但他們會在小學六年的六次嬰兒祭中,逐年有不一樣的變化。
學校是部落的文化中心,部落是學校的大教室。桃源國小因嬰兒祭文化課程的安排,將學校、社區與文化進行串聯,使孩子們參與嬰兒祭的過程中,認識與認同布農文化,並在了解歷史脈絡下長出品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