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賢慈
訪談老師/誠致教育基金會專案教師 胡茵、峨眉國中 鄭安惠老師
「除了在目前課程開頭與結尾提醒學生之外,如何進一步讓學生內化品格語言,老師你覺得可以怎麼調整?」剛結束完八年級的英文課程,KIST 專案教師胡茵和新加入峨眉國中的鄭安惠老師,正在交流著前一堂的狀況,以提問的方式,激盪將現有品格教育融入課程的其他方式。
以教學者為中心的教練角色,提供新進教師觀議課支持
相較於過往由 KIST 顧問一人巡迴台灣 6 間 KIST 學校,停留較短暫的時間觀察學校狀況與 KIST 教師課堂;在新學年度的 KIST 新進教師支持中,融入更完善、具有系統性的觀議課機制。KIST 專案教師胡茵,透過學期初與校長主任對焦會議,確認新進教師在校適應、教學狀況,並在學期間每兩個月到半年不等的時間,拜訪 KIST 學校觀議課。
傳統觀議課大多為老師教學後給予回饋,包含哪裡做得好、哪裡可以調整等;但胡茵認為議課更應該回到教學者本身,提供雙向的交流與回饋。
胡茵也曾擔任「被」觀議課的角色。過去在 TFT 學校服務期間,她曾遭遇教學上的困境,並且尋求 TFT 督導的協助。當時,她困惑為何督導不直接提供解方,但是督導表示:「因為我們相信老師可以從歷程中發展出自己的能力,所以才會用提問的方式,慢慢地等待老師的成長。」
「因此,我擔任的是教練的角色,期待老師帶著自己的問題,從提問和對話中,看見他的需求,並且提供工具讓老師自行操作。」胡茵在議課過程中,以提問與對話,讓老師找出自己可以嘗試、不會違背自己教學信念的方法。對比於一般議課方式,直接提供解方,常會落得「為什麼提供你策略卻不做」的窘境。透過議課討論,也讓校方理解老師的思考過程,更願意相信老師是以孩子為學習核心,共同商討教學策略。
擬定具體行動方案,校園共同支持老師成長
安惠老師進入學校教學一個多月的期間,除了需要適應新學校的氛圍、KIST 教學方式外,也在不斷摸索如何提升學生學習英文的動機,優化每一次的學習方案。
KIST 關注學生的學習收穫,同樣也在乎老師在教學上的成長。「顧問訪校時會要求老師根據今天看見的問題或想要突破的地方設定行動方案,並和老師討論接下來要做什麼。」胡茵說。在議課最後,安惠老師自行提出一個行動方案:未來除了課前提醒與課後回顧外,應該在課堂進行時,邀請學生觀察其他同學,當有同學達到品格指標時,當下就給予正向肯定,加強品格語言與具體行為的連結。
在新進教師支持系統中,鼓勵老師在議課後提出具體行動方案,並透過校方同儕支持,期待老師也能不斷回頭聚焦欲調整的方向,與學生一樣能夠在舒服的步調和節奏上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