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茗瑜
訪談對象/桃源國小校長 林慧萍
「我是一個很快樂的老師。」林慧萍校長臉上掛著淡淡的笑容,為自己的教職生涯下一個簡單的小標。校長室外傳來孩子們的玩鬧聲,使我們的訪談氛圍亦溫馨快活了起來。
這是桃源國小,在慧萍校長的帶領下,注重「文化力」建構,亦積極經營學校與部落、家長的緊密關係。慧萍校長期望透過親師生合作,讓原本只在學校的教育最終能回歸到家庭,達到同村共教養的目標。
「我們著眼於很長很長的未來。」
身為部落小學的校長,慧萍校長時時刻刻將部落的孩子放在心上,就算他們可能不是桃源國小的孩子,「我希望在這個群體裡,每個人都是往前走的,未來部落才能邁向共好。」對慧萍校長來說,培養人才必須著眼於未來,讓每個個體都能正向發展,成為更好的自己。
「其實最一開始,我自認不是個好老師。」慧萍校長回顧,初任偏鄉教師時,教學都是依靠自己的想像,沒有真正了解偏鄉孩子需要什麼,甚至也曾和自己的母親抱怨過:「他們(學生)怎麼什麼都不會?」
「如果所有孩子都很好教的話,那還需要老師做什麼呢?」慧萍校長母親的回應,成為了校長教職生涯的重要的啟發。
慧萍校長開始學習以孩子的角度觀看問題,與此同時亦在研究所進修,接觸到了「全語言」的教學概念。
不同於傳統的只將語文課堂課堂單獨劃分為聽說讀寫四種技能,「全語言教學法」是將語言視為一個整體的溝通系統,透過環境的浸潤、學習者的覺察、體驗、感受等,透過讀寫分享等方式學習語言。「我認為這幫助我學會用更寬廣的視野看教育這件事,一直到這個階段我才真正覺得自己成為一個快樂的老師,開始覺得教書是一件愉快且深具意義的事。」
由愛出發,學校與部落共創優質的教育
「不論身份背景、家庭狀況的差異,我認為優質的教育要是每個孩子都有機會享有的。」因此慧萍校長特別在乎學校共有的信念與文化、注重學校的課程設計,期望能提供給孩子們優質的學習資源。以頗受學生歡迎的博物館課程為例,學校課程以 CRP(Culture-Rrelated Practice)為課程地圖核心,因應課程目標孩子的學習需求,各年級發展出不同主題的跨縣市博物館之旅。老師引導孩子們進行走訪前的議題討論,形成問題意識,透過實際走訪深刻的觀察記錄,回到課堂再進行討論反思,循序漸進讓孩子有機會深度探究,建構內在的知識體系,這種由自身往外擴展的課程,符應了 CRP 的課程精神。
優質教育是奠基在「愛」的基礎上。慧萍校長盡全力營造友善、友愛的環境,並且以愛充滿每個孩子,但同時她也說道:「當然也要維持平衡,在學習力上也要思考怎麼協助孩子讓他們學得更好、學得更有意義,這樣才能真正讓孩子內心強大,看重自己,也能友善待人,達到學校存在的價值。」
將視野從教學現場擴大,慧萍校長以「永續發展」的觀點,期待桃源國小可以成為部落文化的學習中心,不只提供工作、教育機會,也可以讓一個個家庭延伸及擴展,長出自己的力量。慧萍校長亦提及,在學校因疫情預防性停課時,村長及家長會也主動協助學校向家長廣播說明情況,減緩部落及家長的恐慌,信任與共好事彼此成就的,「你看,所以學校和部落是可以互助共好的。」
「堅定、溫和、謙遜」是我在訪談後,認為最適合形容慧萍校長的三個關鍵詞。慧萍校長總是緩緩地、從容地,道出她在教育現場所看見的、所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人生故事。如慧萍校長而言,「優質教育」不只是一個值得我們為之努力的普世價值,更是可在生活中,藉由一步一腳印逐漸實踐的生活日常與公民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