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晏輔
頂著酷熱的豔陽,KIST 領導人們再次齊聚於天母的沃田旅店,參與第六次領導工坊。此次與會的夥伴增加了正在籌備成為 KIST 學校的富田國小,以及友好夥伴 — 老梅國小。此次領導工坊的主題為學校「轉型執行力」、「文化建構」與「資源管理」,首要目的在於協助 KIST 的校長與主任們更能清晰定位校園願景與目標。
「領先指標」與「落後指標」
如基金會副董事長 – 李吉仁老師所說,當今的教育處在一個動態變革的情境,要能如何有效規劃學校藍圖,有賴於清楚掌握每一條通往目標的槓桿。同時,李老師也介紹由臺師大教育研究與創新中心主任陳佩英教授所引介的 NPDL(New Pedagogies for Deep Learning)系統,這是由加拿大學者 Fullan 領軍所發展的一套學習框架,其中對於學生在當代須具備的能力有清楚的定義。
為了找到最有效率的改革槓桿,李老師以馬拉松名將 Yasso 發明的配速訓練方法為例。簡單來說,要能夠規劃好馬拉松全程的速率,可藉由 800 公尺的間歇訓練來預測。這引導到了領先指標(Leading Indicator)與落後指標(Lagging Indicator)兩個重要概念。落後指標又稱結果指標,可視為學校發展的最終目標,而為了達到目標,需要規劃目標路徑上的標的與任務,如果這些任務能顯著預測完整目標的達成率,就能定義為一種領先指標。對此,柱督提出一個實務例子:如果一個國中期許學生能在會考當中表現優異,那麼這群學生就需要在模擬考上取得佳績,以此類推,學生在段考、平時考、日常的作業若都能確實掌握好,那麼就有更高的概率能夠達到最初的目標。
以 SPTS 作為學校轉型的藍圖
而領導工坊第一天的目標則在於清楚討論各校的發展藍圖,透過 SPTS,即策略軸線(Strategic Choice)、關鍵路徑(Key Path)、戰術行動(Tactical Action)與成功指標(Sucess Indicator),各校領導人集思廣益,有學校期待以公開觀課作為領先指標,目的在於提升教師效能,也有學校希望透過各種課程設計工具,發展品格學校,然而也有一些學員對於如何將領先指標定義為可測量的工具還是有些疑惑,而李老師也鼓勵大家能透過不斷的練習來讓目標更為明確。
文化,是團隊,亦是學校的核心價值
在第二天學員們一樣精神抖擻來共學,延續第一天的課程內容,為了要促成學校成員共同朝向目標前進,「文化」是一個容易被忽視,卻至關重要的因素。李老師使用洋蔥來比喻文化,洋蔥表面代表一個人的外顯行動,而深藏內部的則是內隱價值,核心價值將會影響一個人對於價值的判斷,或是做為行動的準則。李老師引用了野中郁次郎(Nonaka)的 SECI 模型來說明,一個人踏入新的團體、接受新的文化就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而社會化也代表一種知識傳遞的路徑。
然而,在一個講求效率的資本社會,文化到底有什麼具體貢獻呢?李老師提出良善的組織文化可以減少許多溝通成本,並以臺師大研究團隊應用 TALIS (教學與學習國際調查)的研究,來說明社會效益動機能正向影響教師教學效能,這部分也說明了學校文化的實質性作用。之後交由各校小組討論,希望能夠以一句醒目的話作為學校核心文化,以及設想出一些工具、流程來協助學校成員內化這些價值,小組的討論非常熱烈,報告更為精彩,例如樟湖生態國中小彰顯了「生態」為基底連結多項哲學的文化。整體來說,學校文化同時反映了該校的優勢與需求,透過領導人反思文化的建構,更能促成組織成員的凝聚,間接提升辦學成效。
有效投入資源,是邁向目標的催化劑
第二天下午,由基金會後台夥伴 — 芷瑄藉實務經驗,分享 KIST 學校在資源管理上的注意事項。其內容也反映 KIST 聯盟日益茁壯,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錢必須花在刀口上」成為了更加需要被重視的價值。柱督也補充了 IOOI(Input、Output、Outcome、Impact)的思維模型,說明資源投入必須實際反映在學生學習成效的提升。
因為「不捨」,所以走得更遠
最後的課程中,方大哥分享過去在科技業服務的經驗。雖然教育領域和企業仍有結構上的差異,但方大哥帶來的故事很值得每位教育工作者反思。在科技業中並沒有鐵飯碗的工作,從方大哥大破大立的案例可知,競爭、績效、文化促進了組織成功的要件,這也是特別在鄉村學校中需要關注的元素。被問到如何用一句話貫徹初心,方大哥以「不捨」二字言簡意賅地表達他的核心關懷,在眾人感動之際,此次工作坊也進入尾聲,期許領導人們能將這兩天獲得的知識、工具帶回學校,訂立校園願景,提升教學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