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老師 / 拯民國小 宋婉榕老師
文/郭孟庭
為了激發 KIST 老師的工作熱情和效能,留住更多人才一同實踐 KIST 的教育目標,基金會發展出一系列的教師激勵方案,而其中「邁向正式教師之路」計畫,旨在協助老師能有更充裕的時間及彈性修畢師資職前教育課程。
恭喜拯民國小的宋婉榕老師,成為第一位錄取「邁向正式教師之路」計畫的夥伴。「混亂是正常的,但要相信時間到了就會一切光明。」是婉榕老師送給其他也在進修的夥伴的鼓勵,期許更多 KIST 老師能一同朝向正式教師之路邁進。讓我們一起來聽婉榕老師談這段時間的經歷吧!
生命中的累積成為踏入教育的起始點
提到教育,婉榕老師認為自己的生命中累積了不少教育的種子,包含從小到大擔任過多次跆拳道助教,這每一個小小的種子與時刻累積起來,都使她逐漸認識到自己對於領導、教學是有興趣的,教育因此成為一條可以選擇的路。
婉榕老師大學時期修讀中等體育科的師培班,畢業實習完後雖然順利考到中等教師證,但其實當時她仍在思考自己究竟適合教授哪個年段,也尚未完全準備好要成為一位老師。正好大學期間聽了 TFT(Teach For Taiwan 為台灣而教)創辦人劉安婷的分享,加上曾經看過電影《拔一條河》,「電影中的教練投注在偏鄉、影響偏鄉孩子的故事,都深深激勵、點燃了我的熱忱,使我決定報考 TFT 的兩年教師培訓計畫。」
幸運的是,TFT 建構出來的支持系統讓即便沒有國小師培經驗的婉榕老師,也能夠有信心地去教學,兩年的經歷一方面累積了不少能力,另一方面也帶領婉榕老師找到自己,認識了自己的價值觀、想做的目標。「回頭來看,這段經歷是一份很珍貴的禮物,因為要真實地找到自己其實並不容易。」
從 TFT 到 KIST 拯民國小
「記得有一次去地下室聽方大哥說明 KIST 未來的方向和願景,當時最吸引我的就是 KIST 的品格教育。我本身就非常認同品格教育的重要性,而 KIST 強調『51%品格+49% 學習』的理念剛好與我非常契合,也是我希望能在未來進一步去做的。」除了 KIST 的品格教育,因為當時的拯民國小即將是一個全新的團隊、甚至是全新的學校,這個「全新」的概念及帶來的挑戰也深深吸引著婉榕老師。「全新」不僅代表著可以參與到學校建立的草創階段和完整歷程,公辦民營也給了婉榕老師和其他夥伴更多的彈性和空間,去捏造想要的學校文化、設計出期待中的學校樣貌,這對於任何一位老師而言都是非常難得的機會。
「當時聽見方大哥說,未來希望有更多台灣學校加入 KIST,進一步讓我相信加入 KIST 會是一件有影響力、可以影響到整個台灣教育的事情。」
而現在回過頭來看,婉榕老師很慶幸自己依然走在當初的初衷上,無論是行動或理念仍和當初想加入 KIST 的想像高度契合。「我認為自己和 KIST 是一個互相的關係,KIST 在成長,我也在不斷的學習。我希望未來能夠持續與 KIST 共學、發揮自己的影響力。」這些都是讓婉榕老師決定繼續待在拯民的原因。
兼顧「老師」與「學生」雙重身分的挑戰
TFT 兩年計畫讓婉榕老師確定小教是自己想繼續走的路,因而決定把自己的條件準備得更好,當時的目標就是希望能夠考上正式老師。「我認為成為正式老師能夠幫助我更穩定的走在教育的路上,這個『穩定』包含了薪水和身份的穩定。」婉榕老師提到,外界無論是家人、家長還是其他長輩,其實對於正式老師常帶有一種尊崇的標籤,因而希望自己在有了這個身份後,可以獲得更多對於教學及教育上的尊重。
「教學是一個累積的過程,我希望在進修的同時,也能夠持續精進自己的教學能力。」婉榕老師因而選擇就讀在職進修專班,一邊讀研究所、一邊維持教師身份,希望這樣的「雙重身分」能夠讓自己的教學累積不被中斷。
然而在讀研究所四年的過程中,前兩年婉榕老師很專心的讀書,也能平衡學生與教師的雙重身份,但當第三年開始寫論文時,身份及時間的調配就有了嚴重的失衡。婉榕老師提到,當時最大的挑戰,就是怎麼在有限的時間內扮演好不同的角色,即便花了很多時間調整自己的身心,依然無法找到一個適當的平衡點。
從「邁向正式教師之路」計畫找到平衡點
「因此當基金會提供這個計畫的機會時,對我最大的幫助就是創造了時間。」每週減課及八小時公假,讓婉榕老師有更高的彈性去平衡並兼顧學生和教師這兩種角色,當時她亦看見研究所有不少同學在公立學校,只能選擇用代課的方式繼續進修,但公立學校也沒有足夠的公假支持,因此在讀的過程中真的非常辛苦。
「自己走過就知道,時間真的是最珍貴的資產。」
新學年的期許
新學年順利修畢師資職前教育課程,並正式卸下了學生的身份,比過去四年有了更多的彈性,婉榕老師期許自己在這一年除了可以做好教學專業的精進,也能帶動校內以及 KIST 聯盟數學社群的成長,「希望自己在以身作則之外,也能激勵其他夥伴、帶進更多資源,這就是新學年有了新身份後,希望能繼續努力的方向!」